作者|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譯者|葉淑吟 出版|皇冠文化
2014年,拉美文學巨擘馬奎斯因肺炎離世,他生前執筆的最後一本書《八月見》,從此變成了無數小說迷心中的懸念。
而在經過了10年的封印之後,這本一直未能見世的作品,最終在他的兩位兒子同意下,於2024年正式出版成書。
身為讀者的我們也終於能夠一窺,馬奎斯在自己生命的晚年,是如何在病痛、失智與感性盡失的狀態下,寫下他對於愛情與自我的種種看法。
《八月見》故事大綱
本書是馬奎斯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以女性為主角的小說。
講述了一位中年女性,在一次意外的經驗後,被迫直面自我內心的故事。
每年八月,已婚的中年女教師安娜,都會獨自前往小島為母親掃墓,並為其獻上一束新鮮的劍蘭。
年復一年,本該平靜的例行公事,卻因某年她與一位陌生男子的一夜激情後,讓安娜的生活產生劇烈的改變。
自從那夜過後,為母親掃墓,便不再是她每年登島的唯一目的。
一夜情緣讓安娜重新感受到生活的激情,也讓她努力維繫的多年婚姻情感一夕崩塌。
混亂的自我與背德的感受填滿了她的內心,但欲望與期待卻又令她不斷回味。
如今的她來到這座島嶼上,是因為只有在這,她才有辦法摘下每天配戴的假面,凝視自我內心最深的渴望。
最後的人性寫作
老實說,我並不是一個非常死忠的馬奎斯粉絲,沒有讀過太多他的作品。
因此當初知道這本書是他第一本以女性作為主角的小說時,其實還滿驚訝的。
馬奎斯在這部作品中,以非常細膩的筆觸深入女性的內心世界,嘗試透過男性的角度,書寫女性在世界與自我之間掙扎的各種矛盾。
書中描寫的島嶼之行,不僅是一段尋找激情的旅程,同時也是找尋自我與自愛的過程。
安娜每年與不同陌生男子的會面,對她而言既是逃避現實的機會,卻也是直視真實自我的一種方式。
而透過馬奎斯細膩的心理描寫,我們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她在每次與陌生人邂逅的那一刻,內心中所有的掙扎與釋放。
這種對於自由的渴望,與因為道德約束所生的內疚感交融在了一起,最終變成為一種複雜而深刻的情感矛盾,真的寫得非常優美。
正是馬奎斯筆下所展現的心理矛盾,也讓這個故事超越了單純的偷情故事,成為一種他對於人性的探索和詮釋。
我們能看到一位女性,是如何在社會和個人之間尋找平衡,並如何在不斷的選擇中尋求真實自我,最終與自己達成和解。
一本難以評價的書
畢竟是大師之作,個人認為本書雖然不盡人意,但仍是一本水準之上的短篇作品。
書中用簡短的文字,探討了非常深刻的議題。
短小的文字、深刻的主題,再結合上馬奎斯的魔幻寫實風格,都讓整本書像是發燒時作的一個夢,最終變的非常迷幻。
這也使我們能以一種虛實難辨的角度,去窺探書中女主角安娜的內心世界,過程意外地有趣。
不過,作為一本遺作,還是必須承認本書相較於我讀過的馬奎斯的其他作品,在故事與人物的刻畫上還是存在明顯的落差。
這樣的結果可能源自馬奎斯晚年的病痛、也可能是因為本書並非由他親自整理成書,各種因素綜合下來,都讓評價這本書變得難以評價。
種種無法迴避的障礙,都導致整個故事的完整性和連貫性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也使得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多多少少會感受到書中內容存在的斷裂感,因此並不能說是一本好讀的書。
遺世之作
如同前面提到,本書是馬奎斯逝世10年後才出的書,而當我們談論到這類遺作的出版時,難免都會產生不少的爭議。
畢竟作者人都沒了,那些寫到一半或是來不及出版的文字,到底該如何處置,似乎怎麼做都會有問題。
這類爭議中,比較知名的應該就是德國文豪卡夫卡的例子。
雖然如今的他被賦予了文學盛名,但事實上他於過世前出版的作品,數量並算太不多。
那些我們如今耳熟能詳的偉大作品,更多數都是生前他不願公開的著作。
要不是他的好友兼遺囑執行人Max Brod,在最後一刻違背了他和卡夫卡約好燒毀作品的約定,如《審判》、《變形記》等經典作品,恐怕將永遠不會被是人所認識。
這種情況,同樣也發生在了本書上。
馬奎斯在世的最後幾年間,罹患了嚴重的認知障礙,這些疾病對於寫作的影響,自然也反映在了作品身上。
也因此,當本書的初稿完成後,他因為對於結局的不滿意,其實並不願意出版這本書。
最終,他的子女同樣是在違反本人意願下將本書出版,希望藉此保留和傳承這位文學大師的創作火花。
這樣的出版是否真的尊重了作者的最初意願,還是僅僅為了滿足公眾的好奇心和商業的利益,所涉及的不僅是文學的問題,更是道德上的難題。
我們究竟是在緬懷一位偉大作家的最後吶喊,還是說單純地在窺探他人生命最私密的部分。
我想作為讀者的我們在閱讀這類作品時,也許應該更加謹慎思考其中的差異之處。
小結
平心而論,這本《八月見》作為馬奎斯過世後才出版的遺作,雖不完美,但還是非常推薦閱讀。
本書無論是從文學的角度、還是從歷史定位的重要性來看,絕對都還是有其獨特的地位。
它不僅是作為馬奎斯寫作生涯的閉幕,同時也是對他那種糾結於生死、愛與孤獨主題的一次最終回顧。
當然,本書在寫作上可能無法達到他生前作品的巔峰,但就像是一段未完成的交響曲,旋律雖有中斷,片段卻依然動人。
甚至也可以說正是這些不完美,記錄下了疾病和時間對一個文學巨匠,無情侵襲後所留下的痕跡。
展現出這位文學大師是如何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對自己的創作和內心世界作出最後的抗爭。
因此,我會認為當我們在看待這本書時,可以嘗試以一種更包容的眼光來評價它。
不僅是一部作品,更是一段旅程,記錄下馬奎斯是如何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中,即便不完美但仍努力保持文學上的尊嚴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