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龍應台 出版|時報出版
文學是使看不見的東西能夠被看見。
哲學是生命迷途中帶領我們穿越迷宮的滿天星斗。
史學是藉由過去理解事物現在含意的縱橫坐標。
龍應台老師的這兩本演講集,我原本是想要分為兩篇文章分別寫下心得的,但因為兩本書中許多的觀點相互照印,其實無法分割去思考,最終還是決定以一篇文來欣賞老師對於人文歷史的深刻見解。
寫作40年,兩本書分別收錄了龍應台在各國公開演講的講稿,透過重新的編譯後,展現在我們的眼前,對於像我這種從來沒參加過龍應台任何演講的人而言,真的是認識老師過往思想很棒的媒介。
在【沙漠玫瑰,怎麼開花】中,內容主要聚焦在了對於「人文素養」的討論中。
為何讀文學?為何讀史學?為何讀哲學?
老師作為一名文人,緩緩道來人文教育在現代社會的必要之處。
而在【因為殘酷,所以傾聽】中,老師則主要聚焦在於歷史論述之上,談台灣、談香港、談中國,以一名「華人」的眼光,重新審視兩岸三地剪不斷理還亂的歷史糾纏,從個人記憶、戰爭歷史、民主發展到文化建設,藉由歷史放眼未來的無限可能。
談人文、談歷史、談文化,其實從書中的各種想法中,也不難理解龍應台為何有能力成為我國首任文化部長。
人文無用?
作為一名愛看書的法律人,對於社科人文在現代社會被貶低的狀況可以說是超級有感。
也許是因為台灣逐漸走向科技導向的國家發展,「文組」一詞不知從何開始被印上了許多負面標籤。
文史哲,同時代表的是未來找不到工作的窘境。
想想你上一次能夠和他人一起針對哲理進行辯論是哪時候了呢?
又或者即便真的討論了,也會被冠上「假文青」的稱號,要你好好工作別去想這些有的沒的。
然而生而為人,若不從人本出發,那我們與機器又有何區別?
在書中,龍應台將人文稱作為一種「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與自己靈魂素面相對的能力」。
文學不是深夜中的無病呻吟、哲學不是自作多情的腦中亂想、史學也不是教科書中讓你一眼飄過的小故事,而是一種幫助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的最佳管道。
缺少觀察、欣賞、沉思、體會,這個社會又將成為什麼樣子呢?
自卑的人
下這個標其實心裡抖抖的,也許會引來一些批評指教,但這就是我對於華人國家最直接的印象。
無論是台灣人、中國人還是香港人,華人在我印象中其實都是滿缺乏自信的人群。
台灣人因為長期被國際孤立,不斷尋求自身國際定位以及認同感;中國因為長期封閉與獨裁統治,只能努力包裝上「強國」的表象;香港人因為長期受到殖民統治,在傳統華人與外國勢力間的身分迷失,再加上各種政治因素,導致我們在某種程度上都對於自身有所自卑。
而這種自卑感,在人文這塊又更加顯現出來,其實從翻譯書籍和本土作家的書籍銷量,就能顯而易見。
而其中很大部分的原因,便是在於文化在社會上的缺席導致。
因為不熟悉香港和中國的社會現狀,所以不作論述,但這點我認為台灣在這一塊一直有很大的進步,無論要說是對於「中華」還是對於「台灣」文化的自信,一直都有滿顯著的提升。
不管是本土化的教育還是不斷創新發展的產業,台灣人即便受限各種國際打壓,仍努力開創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在與國際接軌的過程中也努力保存自身文化的價值,真的很棒!
也想套用一句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的話「所有的文化都是奠基在自卑感之上。」
自卑不是全然的壞處,端看我們如何將文化建構在其之上。
人文素養還是人文知識
「知識是外在於你的東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必須讓知識進入人的認知本體,滲透他的生活與行為,才能稱之為素養。」
讀書能夠幫助我們得到許多人文知識,但不一定能夠提升我們的人文素養。
書中,龍應台稱素養就是「知行的本體」,知而不行,那就是未知。
這點其實讓我想到的是Todd Rose在【集體錯覺】中提到的「內外同一」的概念,強調我們能夠真正作為一個「人」而活的時候,只有在「知行合一、內外同一」的狀況下才能達到。
這點不僅僅是體現於人文素養中,無論是任何素養的培養,其實都是一樣的。
即便讀了再多書、聽了再多演講、上了再多課程,我們所擁有的知識,都無法體現我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而只有我們的所作所為,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知而不行,那就是空有一身知識的人體百科全書罷了,而這樣的人,被科技取代也只是遲早的問題。
小結
這兩本書雖然說是演講集,但實際上也可以單純作為一本散文集來閱讀。
在閱讀時給我的感受很像老師的【野火集】以及【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同樣是以每篇不同的角度,重新去審視不同主題。
書中,人文素養佔據了主要焦點,而更多的則是龍應台對於華人社會在現代社會所面臨的人文困境和期許。
雖然內容主要聚焦在兩岸三地的華人社會,但其實也討論到了像是星馬、越南和其他歐美世界的華人,真的都非常深刻。
從龍應台的文字中,其實可以發現她對於華人的文化還是充滿非常多的期待和自信,她知道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好,也相信我們有機會重塑自身為人的價值。
也因為是演講集,書中的論述更像是直接與讀者對話一樣,比起一般散文,是一種更加親密的對話,就像是一位長輩在和我們述說她的想法以及經驗。
總體而言,這兩本書給我一種很放鬆的閱讀體驗,你可以隨意翻閱其中一篇,細細品味龍應台多年來累積的想法和思考,反思自身的同時也能夠單純欣賞老師的文化底蘊,真的是很有魅力的文字。
很棒的兩本書,推薦給你。
延伸閱讀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閱讀書評 | 兩岸三地,一段時代的詠嘆調
《大武山下》閱讀書評 | 念著的,就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