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龍應台 出版|時報出版
1949,一段被浪花、淚水打散的失序年代。
寫於60年後的2009年,為了能夠回答兒子的提問,龍應台花費了超過一整年的時間,針對大量史料、口述資料、私人日記、老照片與古籍進行研究,試圖在那早已沉沒於多數人心中的歷史中,盡可能還原一個時代的真相,為了當時的人們、也為了現在的人們,揭開一段充滿傷疤的平凡故事。
藉由這本【大江大海1949】,她喚醒了一整個世代集體傷痕德記憶,不光是兩岸,香港、德國、越南,只要是曾經發生在那個時代的所有傷痛與故事,在本書中將被不斷被喚醒,並時刻提醒著我們,那個年代對於未來所帶來的巨大影響、以及它對於當時人們的巨大傷痛。
在本書中,龍應台以一種不帶批評的論述,將二戰與國共內戰的故事帶回了現代人的眼前,其實滿佩服這樣的格調,雖然生為標準外省人二代,她仍舊願意替這些沉默犧牲、含冤死去的烈士發聲,對於國民政府的暴權也絲毫沒有隱瞞。
僅僅藉由一件件單一事件與個人經歷,從國軍、平民、台灣人、大陸人甚至到原住民的片段故事,由眾多的回憶構築成一張看似全面、完整的歷史樣貌。
勝者與敗者的故事
戰爭是殘酷的,在一場戰爭中,沒有哪個族群或國家永遠是十惡不赦的敵人。
加害者與受害者,都只是勝者與敗者的故事,只是被攪進這場戰的所有個人的故事。
在大歷史中,我們看到了戰爭的全貌,戰勝國與戰敗國的故事在這樣的史觀中很容易描寫,勝者、敗者、加害者、受害者,清晰可見。
但當我們聚焦於小歷史的史觀時,這種更接近於個人的史觀中,「戰勝」與「戰敗」的界線便會越發模糊、甚至連「加害者」與「被害者」的現實界線都逐間消失,我們能讀到一個人的故事、但他在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卻已不再重要。
書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兩名卑南原住民的故事,兩位來自台東的少年,誤打誤撞被國民黨騙到了遙遠的中國本土去打仗,他們先是在大陸當了國軍、接著又被俘虜當了解放軍,甚至還一度在同一時期分別站到了戰爭的對立面,台灣人打台灣人。
在這樣的衝突裡,誰是加害者、誰又是受害者,從兩位老人的對話中,可以發現這些標籤已不再重要。
在那荒唐的年代,每個人都只是時代洪流裡的參與者,都是加害者、也同時是受害者,就只是活著而已。
過去、現在與未來
身為活在21世紀的我們,該如何評價歷史?
歷史會老去,就像書中的這些歷史見證者,終有一天,都將成為只有在書中才看的到的故事。
藉由這本散文集,我們能夠讀到這些人的最真實的記憶,但以現代的價值觀,該如何評斷這些人的故事?
尤其在著個分裂的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
兩岸間的紛擾、兩國間的愛恨情仇,已經摻雜進了太多情感、政治與價值投射,我們又怎麼有辦法用客觀、公正的視角去評價過去的一切。
這也令我反思,世代間立場上的差異,也許就像歷史的全貌一樣,是永遠沒有正確答案的。
主觀或客觀,也許我們就只是活在自己的時代裡的一種產物,如此而已。
時代的詠嘆調
戰場上的勝負,向來都只是戰爭勝敗的一小部分。
1949年的中國被卡在了一個無法動彈卻又無可奈何的大結構裡,而人民便是這個結構裡的細小零件,努力生存、運作,卻也一同被卡進了一個難以忍受的時代中。
藉由書寫這些被卡在歷史中的人們的故事,這本書無時無刻不提醒著現代年輕人,我們現在所擁有的這些和平、舒適是如何而來。
說來殘酷,但正是因為那些經歷過那個時代、受盡折磨與苦難後的人,才讓我們了解到真正值得追求價值所在。
當我們聽著前人的詠嘆調,更要隨時警惕,現在這個看似運作順暢的年代,只要一個環節出錯,隨時都已有可能再次卡住。
「研究歷史是為了掙脫過去的魔掌,讓我們能看向不同方向、並注意到前人無法想像或過去不希望我們想像的可能性。」
—人類大歷史
小結
其實已經讀過這本書許多次了,還記得上次讀的時候還是學生的身分,不得不說,真的每次讀完後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觸。
也很佩服每次再版,龍應台老師都會再次補上全新的序文,而今年不幸正巧碰到了烏俄戰爭的時間點,也讓人思考,這大概就是人性吧。
歷史不斷重演,當年的1949,對於烏俄兩國的人民與士兵而言,是否又是未來的2022?
我們讀著歷史、警惕歷史、卻也又不斷見證歷史,雖然很想說「期望這樣的事件不會再次發生」這類的話,但心裡又很清楚,這樣的事一定還會發生,南韓及北韓、以色列及巴勒斯坦、葉門、敘利亞、緬甸,當然還有中國與台灣,有太多的地方隨時可能再次被捲進如同1949的洪流中,而我們始終是時代漩渦下的小小螺絲釘。
能做的,也只有努力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