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rich Fromm
譯者|梁永安 出版|木馬文化
愛與被愛的能力,是能夠培養的嗎?
在這本《愛的藝術》中,Erich Fromm會告訴你,愛的能力確實是可以培養的,而且我們還應該像專研一項技藝一樣,努力學習並實踐門藝術。
二十世紀心理學家Erich Fromm的這本經典,首次出版於1956年,流傳至今也已超過半個世紀。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是因為這本書所談論的主題實在太重要了,繫乎可以稱為每個誕生在這個世界上的人終生思尋的疑問。
究竟愛為何物?而我們又該如何去愛?
在這本書中,Erich Fromm藉由佛洛伊德、沙利文等著名哲學、心理與社會學家對於「愛」的概念與想法進行延伸,試圖探討的便是愛的本質以及我們如何理解並實踐愛。
在他的觀點中,愛的本質並非如唯物主義中所謂的生理現象的集合、更不是唯心主義中那虛無縹緲的抽象概念。
他認為,愛本是一種藝術、一種能力,而要學習愛與被愛,我們就必須像培養其他技藝一樣,花時間和精力去練習並實踐它。
愛為何物?
若要你說明「愛」是什麼,你會給出什麼答案呢?
在我們的人生中,從沒有任何人教導過我們如何去愛人,更沒有哪一堂課曾帶領我們理解愛的本質。
就彷彿愛與被愛的能力,應該是我們天生就能具備的,無須經過學習或理解便能擁有。
多去看幾部愛情電影、讀幾本愛情小說、談幾場戀愛,好像透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就能摸透愛為何物。
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在這本書中,Erich Fromm想告訴我們愛和世界上任何學問和技能並沒有不同,是一種可以且應該被學習的能力。透過理論的培養以及方法的實踐,愛的能力是人們與生俱來最自然、卻少有人能完全熟習的一種技藝。
書中以社會學、心理學等各種不同的角度探討愛的本質,例如親子、手足、信仰與浪漫等等的愛,非常深度的進行討論。
愛是給予而非受領
「愛是成熟、是創造性人格所具有的一種能力。」
書中, Fromm將愛稱作為了一種給予的能力,並賦予了它幾個基本元素,包含了照顧、責任、尊重與了解,他認為這四種元素是一切形式的愛所共有的核心價值,而這些價值都只有在給予的過程中才能達到。
從這些基本元素中,我們可以發現到愛的本質是積極主動並穿透他人的一種給予行為。在愛的行為中,我們透過將自身給予出去,在穿透他人生命的過程中找到自我、並發現世界,進而體會愛與被愛。
而這樣的給予過程,則只有在人格成熟的人身上才有可能展現的態度。
成熟的人格以積極、主動、有愛的方式與世界接觸,這也就是Fromm所謂的「創造性人格」所具備的能力。
「創造性人格」與消極且被動的「非創造性人格」不同,對於成熟的人而言,愛並非一種為了達到目的手段,相反地,愛本是出於對世界和他人真誠投入後的的結果。
愛本身,便已經是目的,而給予便是實踐愛的行為。
也因此,Fromm也認為我們只有在給予的行為中,才能體會到絕對的快樂以及與他人、世界合一,終極的愛的體驗。
愛己愛人愛世界
「愛主要不是一種和特定某人的關係。它是一種態度、一種性格的取向,這種態度或取向決定了一個人與世界作為一個整體的聯繫性,而不是指向某個愛的「對象」。……如果我真正愛一個人,我就會愛所有人,就會愛世界,就會愛生命。如果我能對某個人說『我愛你』,我必然也能夠說:『我愛你之中的每個人,我透過你愛世界,我愛你之中的我自己。』」
友誼的愛、關懷的愛、浪漫的愛,不同對象間的愛必然是會有所區別,但Fromm在書中強調,愛應是一種靈魂的能力,即便在對象上有所分別,但愛的本質並不會因此改變。
言下之意是,愛本身是不分對象的,是一種對生命最根本的熱愛與尊重。
對於「愛」這項技藝的練習者而言,如果我們真正理解和實踐愛的意義,那當我們在實踐愛時,必將不會受到對象所侷限。
愛他人便是愛自己,同時也是愛世界。
也因此,作者所謂的愛,並不僅只是兩個個體之間的一種關係,更是我們作為「世界整體」之間的連繫。只有當我們能夠愛這整個世界並熱愛生命後,我們才有能力去愛一個人、更去愛自己。
小結
其實這本【愛的藝術】我自己已經讀過很多遍了,但一直沒有把握能夠將它寫成一篇評論。
主要是因為這本書真的並不好讀,雖然整本書的頁數不多,但每一章節的資訊密度卻是極高,且各自討論著不同議題與主張,真的需要多次閱讀後才有辦法理解部分。
尤其書中主要又是以哲學、心理學以及社會學的角度出發,實在有太多值得深思的觀點,很難僅用一篇文章去評論它。
這本書非常哲理性地告訴了我們「愛是什麼」,並解釋了這個世界如何建構在愛上去運作,同時也批判了資本社會是如何逐步拆毀愛的本質,並提出了作者自身的觀點。
內如雖然整體偏向學理上的討論,但也確實令我反思自身的經驗與行為,思考自己對於愛的理解,也能明白為何這本書經常被稱作為「人生必讀」的一本書。
尤其真的會推薦多讀幾遍,是一本適合慢慢讀過的好書,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