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川顯教
譯者|黃怡菁 出版|大是文化
「若是能任選得到一種超能力,你會想要什麼?」
在一次公開演說會上,觀眾問到講台上的比爾蓋茲與巴費特,而「快速閱讀的能力」是這兩位天才對此的一致回答。
根據相關研究統計,所得與閱讀數量是成正比的絕對關係,據調查美國年收入超過300萬日圓的高富裕階級中,約有88%的受訪者表示每日閱讀30分鐘、相較之下,年收入300萬日圓以下的美國人則僅有2%有每日閱讀的習慣。
而根據日本【President】雜誌的調查,這樣的正相關也同樣在日本成立。
而在台灣,根據2015年波仕特線上市調公司調查台灣25-45歲上班族市調,結果也確實發現閱讀習慣與薪資呈現正相關,可見即便閱讀習慣與所得也許沒有絕對關係,但在間接上仍是有相當的影響力。
對於日常本就忙碌的上班族而言,究竟要如何閱讀才能更加有效率?
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提供一個最有效率且能夠實際幫助生活的閱讀法。
本書由日本前會計師、現為知名Youtube說書頻道「YouTube圖書館」頻道主的金川顯教所寫,將藉由作者連續數年來日更2部說書影片的經驗出發,教導讀者如何更有效率的閱讀,也許也能達到像他一樣年讀730本書籍的能力。
正確的讀書觀念
首先,在書中金川針對於成人閱讀提出了幾點他認為非常重要的閱讀觀念:
動態閱讀法:
閱讀的目的不是在於被動吸收知識,而是在於主動地鍛鍊大腦。
大量閱讀的前提:
若想藉由大量重掌,懂得進一步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一點,若閱讀完後只是把書中知識誤以為是自己思考的結果,這樣的閱讀是非常可怕的。
閱讀第一步:
找出一本書的核心論點,在閱讀一本書時,一定要不斷問自己並思考每段內容討論的問題意識。
閱讀方法
作者認為,大量閱讀並非是隨意閱讀,隨意閱讀的情況下,得到的知識相對散亂,若是對於一週讀不到1、2本書的讀者而言,在後續思考、整理知識的過程相隨意閱讀對浪費時間,也因此作者主張在大量閱讀的前期,應以同主題、同類型的書籍為挑選對象,一次挑選約4本同類型的書籍來閱讀。
當然,選擇書籍是閱讀最重要的第一步,若是為了學習而進行的閱讀(非文學類閱讀),作者認為第一步是先找到閱讀的需求。
商業、心理、表達能力、健康、家庭、人際關係等等,先確認自己需要的能力在以此做為選書基準,回歸到主動式學習的本質,因為沒有目的的閱讀是很危險的。
為什麼是4本書?
資訊的同步獲得
根據心理學家Hermann Ebbinghaus提出的遺忘曲線理論,當正常人學習一項新知後,1小時後只會記住約44%的內容、1天後則降到約26%的內容。
連續閱讀相同類型或主題的書籍好處在於,相同類型的資訊會以不同面向不斷在閱讀期間重複出現,幫助減緩快速遺忘的結果。
不同觀點的認識(對照閱讀)
第二個理由在於,即使是同一主題、概念,在不同作者的論述或論證中,很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見解。
這種衝突式的閱讀提供了我們針對各作者的見解獨立思考的能力,一是避免我們落入訴諸權威的謬誤中,二是幫助我們區分主流見解與個人意見的差別,而兩者都能迫使我們思考作者在書中的觀點是否合理。
柏拉圖式的閱讀
柏拉圖法則,也就是我們經常聽見的80/20法則,指的是多數事件中,約20%的因素將影響80%的結果,強調的是「關鍵少數」的重要性,而這點同樣能適用在閱讀中。
金川強調,當我們在大量閱讀時,只需要努力記住一本書的其中20%就足夠了,剩下的內容即便全部忘光都無所謂。
這點其實在印南敦史的【過目不忘閱讀術】或齋藤孝的【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書中都有提到相關概念。
而這點其實與【一次讀10本書的串聯閱讀法】中作者金炳完的見解也是完全相同,在該中,金炳完認為閱讀必須從頭到尾一字一句讀完並記住的這種「好學生情節」,是非常錯誤的閱讀觀念,而一次就想理解一本書的所有觀念,本身就是不可能做到的。
因此,當我們在閱讀一本書籍時,記得不要太強求於讀完所有內容、或甚至記下所有內容。
以金川自身閱讀為例,經過多年的練習下,一般書籍他只需約30分鐘就能讀完一本書,能他之所以能夠這麼快速的閱讀,原因在於他將閱讀拆分為以下4步驟。
預測
核心概念:
藉由書封、作者介紹、自序加速找出書籍核心問題和論述方向
斷捨離
核心概念:
藉由書目篩選閱讀範圍,針對無關閱讀目的或已知的部分進行淘汰
提問
核心概念:
7個問題
- 本書提出甚麼問題、作者採取何種觀點?
- 本書試圖解決問題中的那些部分?
- 我想藉由這本書學習甚麼?
- 我將如何運用這本書中的知識?
- 這本書與相同主題的書有哪些共同與不同觀點?
- 我要如何濃縮本書內容?
- 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歸納
核心概念:
思考整理、輸出
試著將上述問題整理成3個重點,由自己閱讀目的為方向進行內容整理、輸出,正因為每個人閱讀目的都不同,輸出的內容也會有所不同,這正是閱讀他人閱讀心得最有趣之處。
藉由這4步驟,金川能夠快速掌握一本書中20%的核心內容為何,並藉由主動的提問,針對這20%內容進行詳細的思考、整理,最後輸出成約10分鐘的影片。
乘法思維
知識的累積並非加總累積,而是以相乘的倍率在累積。
大量閱讀的好處在於,即便一本書中只有得到20%的知識,藉由大量閱讀,知識能以乘法進行倍增。
同時,讀書的目的在於使人成為特定領域中的專家,雖然單靠閱讀本身也許無法讓你成為一個領域中的1/10000,但只要能夠藉由閱讀成為一個特定領域中的前1/100,並藉由結合不同領域的知識的方式,一個人也能成為跨領域中的1/10000。
小結
本書藉由閱讀與所得間的連結帶出整本書的核心架構,進而解釋作者本身閱讀的理念與方法,整體架構清晰,以非常日式的故事說理方式將論證過程鋪陳在各小節中。
整體內容扎實、但稍微可惜的是卻也沒有太多太深刻的記憶點。這點我認為是多數日系作家的通病,雖然藉由小故事說理能夠幫助讀者較容易理解,但太多的小故事也可能導致重點過於分散在書中,稍有分心可能就很容易忽略掉很重要的概念。
而這本書不斷強調閱讀與高所得間的連結,也讓我在一直在思考,「究竟閱讀是真的能使一個人的所得提高?還是其實是因為所得較高所以才有餘韻每日花時間閱讀?」
閱讀功利化一直是許多人對於這類讀書法書籍的批評點,而在大量閱讀這類主題期間,確實也有一點這樣的感受。
當我們汲汲營營追求工作效益的同時,連閱讀都要追求高效,其實真的滿累的,尤其本書部分內容又給人一種閱讀是為了取得更高所得的一種「手段」,對此我滿難認同的。
好啦,其實上面的討論對於作者是有點苛責,整體而言我認為這本書仍是非常值得閱讀的。
如果沒有時間,我也蠻建議挑章節閱讀即可,因為書中的每段內容其實真的蠻分散的,跳著讀並不會太影響到閱讀體驗,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