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印南敦史
譯者|簡琪婷 出版|商周出版
本書由日本專業書評家印南敦史所寫,作為一名月產60篇書評的專業評論家,每月讀書量更是遠遠超過60本書,究竟要如何日讀超過2本書,同時還能有效率的轉化為智慧並輸出成書評。
本書將由印南對於「閱讀」的基本認知為起頭,讓多數的「慢讀者」理解到,即便是閱讀速度不快的讀者終有一天也能達到年讀700本書籍的境界。
不求甚解
多數人批評速讀的理由,多半在於是否真有辦法全部記住如此快速閱讀下的知識輸入,對此,印南很坦白地回答,肯定做不到。
要將一本書的所有內容在一次閱讀內完全記在腦袋中,除非有著超人般的瞬間記憶能力,一般人是絕對無法做到的。
但這樣的現象,並不只出現在速讀的閱讀者身上,即便你是一頁閱讀5分鐘的慢讀者,一字一句細細品嘗書本中的知識,當時間經過一長,即便當初唸的再仔細,該忘掉的部分仍然會遺忘,因為遺忘本就是很自然的身體反應。
但這並不影響你的閱讀,如果只是單純記住書中的所有內容,本身就是沒有意義的。
比起讀得多細或多快,閱讀更重要的在於記住了多少。
作者認為,在閱讀一本書時,只要能夠記住書中一成真正重要的內容也就足夠了,這與金炳完在【一次讀10本書的串聯閱讀法】所提到的10%概念相同,重點在於連結每本書一成的智慧。
而速讀的優勢在此時就更能體現,藉由大量輸入每本書10%的重點,每多讀一本書,知識量將能以倍率成長,比起一本書記住100%的內容,10本書各記住10%的內容反而更有優勢,尤其是當你能夠連結各領域中10%的內容時,更是如此。
知識組裝線
作者以樂高為比喻,大量、快速的閱讀,比起少量精緻的閱讀能得到的大區塊型知識,更容易得到碎片化與抽象化的小型知識,靠著思考,好的讀者能夠將這些小碎片像是組裝樂高模型一樣,隨意拼湊成符合自身閱讀目的的知識架構,就像組合積木一樣變成自己喜歡的形狀。
而正因為每個人在讀一本書時取得的知識碎片不盡相同,每個人能夠組成的知識脈絡也會有所不同。這點比起精讀所得到的大塊且固化知識,有著截然不同的用途。
瀏覽式閱讀法
瀏覽式閱讀法,與其相對應的是收藏式閱讀法。
多數不習慣閱讀或閱讀量較小的人在閱讀時,習慣以收藏知識的方式來閱讀書籍,於是每次閱讀時,都會花費大量時間將一本書中所有知識完全記在腦中,將整本書燒錄進自己腦袋的記憶體中。
這種方式看似合理,但也勢必要花費大量時間、經歷才能做到,更別提後續整理資訊、產出或紀錄上的困難。
在這個資訊量大爆炸的時代,想要記住所有資訊基本上是做不到,也沒有必要。
太多知識在網路上隨便就能查詢的到,若只是想將知識收藏進腦袋中,似乎有點浪費。
也因此,作者認為與其以收集知識作為閱讀的主要目的,不如將閱讀改為瀏覽取向。
作法
瀏覽指的並非漫無目的地讀,而是以搜尋式的方式來閱讀。
專注於:
- 觀察前言、目次
- 略讀每章節首末5句話
- 確定重點概念章節
- 以2種不同閱讀速度專注閱讀重點章節
本書談到的閱讀法,主要以非文學書籍的閱讀方式為主,而在閱讀這類書籍時,一定要保有目的的來閱讀。
當確定自己閱讀目的後,一本書的關鍵便會很自然地浮現在眼前。
我們在搜尋的是事實、主張性內容、作者觀點與論述這類的段落,也因此,像是作者個別經驗、自述或已知概念等等部分其實能夠跳過不看。
尤其論述性書籍通常具備連貫性,在不省略過多段落的前提下,多數時候書籍即便跳著閱讀仍能讀懂,也因此當我們以搜尋式閱讀的方式在讀書時,是以段落為閱讀的單位,從一個重點概念跳到另一個重點概念來閱讀。
相信很多愛書人看到這一定快要受不了了,一本書跳著看,那還叫閱讀?
其實我一開始的觀念也是一樣,也許不重要的部分會加快閱讀速度,但一定會逼迫自己書中的每個文字至少都要掃過一遍。
在實際嘗試主題式閱讀後,發現自己漸漸能夠理解跳躍式閱讀的意涵,當知識體系逐漸建構起來,會發現許多相似的概念會在不同本書中以不同樣貌一在出現,逐字閱讀在這時變得毫無道理,也許一開始還有加深印象的用途,但一但知識網路連結起來後,才發現一本書中真的有太多段落沒有閱讀的必要。
好書這麼多,時間這麼少,或許不該糾結於一定要完整讀過一整本書的每個文字。
小結
本書中其實還有提到不少有趣的觀點與內容,像是挑書方法、培養閱讀習慣的方式等,若是對於閱讀還沒太多把握、或是正在培養閱讀習慣的讀者,這些部分應該會是滿有幫助的核心價值。
總歸一句,讀書目標決定你在一本書中能夠取得的知識,成人閱讀切忌漫無目的的閱讀(文學除外),只要能夠掌握讀書目標、其實不管用什麼閱讀法,效果絕對會比什麼都不想就翻開一本書來的好。
無論你是精讀派還是速讀派,這本書還是提出了滿多值得思考的想法,建議試著以開放一點的心態來閱讀。
沒有任何一種閱讀方式是錯誤的,這是我始終抱持著的想法,因為閱讀的重點還是在於個人,而非他人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