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龍應台 出版|時報出版
為了照顧母親移居屏東,這本書由台灣的最南端孕育而生。
藉由親身探訪了屏東潮州大武山下的鄉村聚落,這本書便是由這段經歷所啟發,描述的是一位女作家來到鄉下小鎮取材的故事。
雖然書中所有人物都是虛構的,但唯有人物的精神,是無法虛構。龍應台藉由將自身寄託於這位來到陌生鄉下寫作的女作家,在虛實參半間,描繪出了一個充滿愛的小鎮。
小說的步調非常緩慢,就如同鄉間的日常生活,慢,卻也深刻。
藉由書中故事,龍應台在本書中談論了許多議題,有對於愛的探究、對於生死的思考,而最令人佩服的是,書中對於大自然與鄉土民情的描寫真的非常扎實。
在書中出現的動植物超過上百種,包含他們的生態、習性到外觀,即便並非本書主角,可以想像老師對於這些細節的研究肯定非常透徹。
書中故事採用許多小章節寫成,每章用類似散文的方式書寫而成,各自可以獨立當成短篇來閱讀,各自獨立卻又相互連結,最終匯集成一本獨特的長篇小說,散發出了一種獨有的魅力。
劇情環繞於自然、鄉間純樸風景中,龍應台藉由書中的女作家,在這塊土地上遇見了人情、遇見了愛情更遇見了親情。
「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
在故事途前段劇情看似毫無方向,雜亂地在不同場景中輪替,老農市集、理髮店、旅店老闆到原住民獵人,大武山下的村民們描繪出一幅多采多姿的鄉間畫面,而其中逐漸帶出一名未知少女的故事。
在與這名少女的相處中,女作家與她的對話看似日常,卻又帶出許多有趣的思考。
什麼是現在什麼是過去、什麼是存在甚麼是愛,在少女的帶領下,原本自認為「身心脫臼」的女作家,在過程中逐漸找回身心的融洽,而最終在揭曉塵封多年的回憶後,作家與少女分別,各自找到了彼此存在的意義。
「愛,是甚麼?」作家問著孩子。
女孩看盡了人間, 想要脫離時間,不知道時間的海洋中有沒有岸可上,但只有到了分別時刻,才真正理解到自己對於母親的愛,原來那麼深、時間這麼短暫。
「當你進入最後的、絕對的、永遠的黑暗,從黑暗往回看那有光的地方,你就會知道,其實,我們所有的、所有的人都是—緣那麼淺,愛那麼深。」
小結
每一個人都有她生命的輕和重、痛和快,情感負荷的低回和動盪。很喜歡在閱讀這本書時的感覺,很有童趣但卻又如此深刻。
尤其很佩服龍應台老師對於書中場景的刻畫,也許是實際住在那裡的原因,書中的小鎮彷彿被賦予了生命力,活靈活現。夾雜在主線劇情中的日常景象,像是販賣蔬果的老農、靶場旁有神壇的派出所、或是原住民對於生活的日情,在龍應台的筆下不知為何就是有著莫名的魅力,看著看著都想來去屏東住上一晚了。
這本書也讓我想起了她今年剛出版的散文作品【走路:獨處的實踐】,以相似的鄉間景貌,描繪出都市人對於美好生命的探詢。
尤其在這本書中她特地將自身角色脫離,僅以「女作家」的樣貌呈現在讀者眼中,也讓人很難分清楚那些場景是實際發生過,而那些又是虛構。
雖是虛構故事,我相信書中人物的意志都是真真實實的,而正是在這種虛虛實實的寫作中,反而更讓人能夠更加投入其中,反思每個角色間的對話。
「熱著的就是火,亮著的就是光,念著的,就是愛。」
我想,便是因為將自己對於母親的愛投射到了故事中的女作家身上,才有辦法寫出如此動人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