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V. E. Schwab
譯者|林欣璇 出版|臉譜出版
「被人遺忘,她心想,有點像是一點一點發瘋的過程。你開始忘記什麼才是真的,忘記自己是不是真的。畢竟,如果一樣東西無法被人記住,又怎麼能算是真的?」
假如一棵樹在森林裡倒下,而沒有人在附近聽見,那麼它有沒有發出聲音?
如果一個人活了幾個世紀,卻沒有人能夠記住她,那她是否真實存在過?
當初第一眼看見這本書便被她的書封給深深吸引住,而一直到讀完第一章,才真正愛上了書中的劇情,與那名名叫艾笛的女孩。
劇情大綱
艾德琳(即艾迪),出生於17世紀的法國,那是一個封閉且充滿各種挑戰的年代,生活並不容易。
尤其對於艾德琳這樣的女性,那並不能稱得上是自由的年代,而艾德琳卻有著非常自由的靈魂,本書的開端便是建立在這兩者的衝突之上。
艾德琳與父母生活在法國中部的小小農村中,充滿好奇心的她,從小便嚮往著探索這個世界,而隨著適婚年齡逐漸到來,艾德琳逐漸意識到自己充滿勇氣的靈魂並沒有機會遨遊世界,而是將會在這座小城鎮中慢慢逝去。
痛苦的她在絕境之中,想起小時候向獨居於森林中的老婦艾絲特拉所學習的祈禱方法,藉由獻出重要的事物,她在黑夜之中向黑暗許下了自由的祈禱,即便艾絲特拉曾一再警告她千萬不能在黑暗中祈禱,但她還是與前來赴約的黑暗訂下了約定。
從此,艾德琳失去了姓名、失去了時間、卻得到永無止盡的青春歲月,她遊走於世間,卻無人知曉,她成為了一個沒有名字的幽靈,一個長生不老的無名幽魂。
心得
其實觀察本書的中文與英文名子其實可以發現滿有趣的對比,本書的中文譯名叫做「艾笛的永生契約」,而在原文書中的名子則是「The Invisible Life of Addie LaRue」。
「永生」之於「Invisible」,可以發現中文的譯名強調於艾笛「永生」的部分,而原文中則是強調於「隱形Invisible」的概念,兩者在艾笛的生命裡都佔了很大的重心。
從書中劇情觀察,艾笛是同時永生也同時是隱形的,她能夠無病無痛的永遠活著,但問題就在於,當沒有人記得住自己、成為了永遠隱形的存在時,這樣的生活是否還能稱得上「活著」?
「如果一個人終其一生都無法在這個世界上留下痕跡,你覺得那還算得上是人生嗎?」
若從主觀唯心主義的形上學角度來看,存在的意涵就是能被察覺到,因為有所察覺,才因此存在。
當艾笛用自身的存在換來了無限的自由時,這便成為了無止盡的詛咒,她自由地活著,卻又不曾存在於世間,無論是她的爸爸、媽媽、甚至是對於心愛的艾絲特拉而言,艾笛在獲得永生的那一刻就已不復。
即便如此,這些挑戰並沒有擊倒艾笛,在她「不存在」的這三百年間,她慢慢學會了如何將自身投射於其他人的存在中,藉由「故事」,她努力在這種虛無間找到自己的定位。
炭筆痕跡、歌曲、畫作、雕塑、電影還有書籍,她在這之中找到了保存自我的方式,化身成為了各種靈感,將自身的存在從隱形世界中投射到了正常的世界裡。
而直到有一天,她終於在這個隱形的世界中等到了那位不用一在自我介紹的男人,過去300年來所寫下的故事由此重新展開。
小結
真的很喜歡閱讀這本小說所帶來的感受,每天在睡前讀一點,總是會忍不住偷偷翻閱下一章節。
尤其故事走的是非線性的時間線,許多時候當你以為要發生什麼大進展時又會突然跳回幾百年前的回憶之中,常常都會看到心癢癢恨不得一口氣讀完,總讓我想起小時候躲在棉被裡讀著小說時的回憶。
個人也非常喜歡書中角色間的互動,雖然說整本書大約有三分之二都是以艾笛的視角在敘事,但她與身邊每個人的互動真的都令人印象深刻(正巧與書中艾笛過目就忘的詛咒成了很諷刺的對比),尤其是結局本身是半開放的,當讀完後也不會有太過悵然的感覺,處理得非常棒。
如果你喜歡偏日常的奇幻文學,那這本書將會很適合你。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並一再回味的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