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Ferdinand von Schirach
譯者|姬健梅 出版|先覺出版
這本《懲罰》是Ferdinand三部曲的最終章,一樣的灰暗、一樣的真實,繼【罪行】與【罪咎】,Ferdinand經過了近10年的寫作工作後,在本書中又一次展現他驚人的敘事與寫作功力,為三部曲給出了完美的結尾。
相較於前二本著作,【懲罰】的故事似乎又更沉重了,事實上,比起前二本書中分別討論犯人與審判者的立場,這本書的重點更在於對於「人性」的解剖,故事除了加害人與被害人、法檢律外,更多的是從家屬、參審員等更多元的思考角度切入。
而在本書許多故事中,甚至沒有實際的犯罪行為存在,更多的反而是那些看似並無違反法律,卻可能帶來比刑罰更加嚴重後果的行為。
作者試圖藉由「一般人」的角度而非「罪犯」的角度,帶領讀者去思考懲罰的意義。
「也許你說的對,並沒有罪行、也沒有罪責。」他說,「但卻有懲罰」。
心得
觀察,每篇故事裡的角色都呈現出了不同程度的人性黑暗面,像是一張對於人性灰階圖,那是各種不同程度的灰色所組成,逼著我們必須在這黑白之間做出思辨,也因此讓故事所傳達的想法更加具有力度。
尤其是作者那種對於人性掙扎與悔恨的描寫手法,讀起來是十分過癮。人性並不如法律如此精準,在人生裡,或許很多行為並不會使我們背負任何法律罪責,但懲罰卻依然會以不同形式不斷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囚禁著我們的心靈。
我們人生中所做出的任何選擇,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自責與悔恨,而這本書僅僅是將這些日常中的懲罰加以放大,攤開在讀者面前。
我想,應該很少人能夠不用去面對最真實的自己吧。無論是罪大惡極的殺人犯又或是如我們一般的市井小民,無論原意、初衷是什麼,終究無法背離自己的思想,每每想起自己的所作所為,誰又能毫無悔恨。
而除了法律上的懲罰外,人生裡最大的懲罰也許正是直面自己的過去,直視著我們自己的雙眼,並透過那樣的視線重新檢視自己的故事。
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臭魚」,雖然是整本書裡篇幅最短的故事,但也正因為篇幅很短,敘事的力道反而更大。
故事中的少年為了討好身旁的同儕,做出了違背自己良心的行為,最終,雖然少年並未因此受到任何懲罰,但他將要背負著對於自身的罪惡與悔恨繼續生活下去,且這一輩子可能都無法逃離它的囚固,那種最真實的沉重感,道出的是人性的寂寞、辛酸與卑微,更是對於自身行為的悔恨與不諒解。
整體而言,我認為Ferdinand的寫作功力與前兩本書時已經上升了許多檔次,敘事的精準度與對於人性的刻劃時在無話可說,但可惜的是同時也讓我感覺每篇「故事」越來越像是「故事」,相較於前幾部作品的代入感似乎又少了些,在情感方面反而有點比不過前二本書,但倒也不會到影響整體體驗,還是推薦給所有平凡如你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