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水野學
譯者|葉韋利 出版|時報出版
所有人都想做個有品味的人,但品味的有無判斷在現代社會卻常常被與物質綁在了一起。
到國家歌劇院聆聽一場交響樂,有品味;假日手作沖泡一杯伊索比亞咖啡,有品味;陪著朋友參加畫家的畫展開幕會,有品味。品味似乎變成了高級與高端的代名詞。
若你對於品味的認知也與前述一樣,本書作者水野學,將從頭帶領讀者了解到品味背後真正的意涵。
「品味是靠事先經過務實的輸入。在不同階段完整的思考過才能出現的跳躍性思考。」
作者開門見山點出,大多數我們認為有品味的人並不是出生便是如此,人和有品味的決定,也不是靠著神來一筆的靈感便能作成,在這些假象背後,是許多過往經驗與知識的累積,才造就了我們所見的結果。
什麼是品味?
首先,必須先了解到品味好壞並非能夠單純以數字去衡量判斷,較貴的東西並不代表叫好的品味、帶來較多利潤的決定也不代表是較有品味的決策。
能夠判斷出無法以數字量化狀態的優劣,並加以最佳化,才是具備品味的最佳定義。而要能夠判別這些狀態,「普通」則是衡量品味最好的工具。
而若要定位「普通」,首先我們就必須先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因為普通正是介於好與壞間的態樣,一旦我們取得了對於「普通」此一概念的定位,那我們就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可以創造出更多東西。
技術的好壞與美感的品味不同
許多人都認為要成為具有品味的人,必須要有某種特別的才能、技藝,但事實上,兩者之前並不是相同的比較,例如專業畫廊的策展人不一定是最優秀的畫家,選書精準的出版編輯也未必是妙筆生花的作家。
在填鴨式教具體制下,多數人對於藝術的品味常被消磨殆盡,即便是藝術科系相關學校,也多半將重心放在術科的提升,而對於學科,如美術史、音樂史或體育文化等,則被認為是可被拋棄,造成光有技術而未必具有品味的情況。
如何培養品味?
如前所述,要培養一個人的品味,首先必須要了解什麼是普通,而要了解什麼是普通,則是需要靠大量的知識與經驗加上敏銳的觀察力去達到。
「知識是紙張,品味則是畫作。」
擁有越多的知識量,便有越大的發想空間,而越大的發想空見則提供了創造價值的可能性。
蒐集越多知識,就能更迅速的蒐集到更多更優質的知識,而創新便是建構在這些大量的先前知識上產生。
「創新並非從零開始;從現存事務中累積知識,是開發暢銷品不可或缺的。」
以我音樂創作為例,在音樂創作的技巧中其中有個叫「取樣」的技巧,藉由取樣既有音樂的片段、元素、或部分旋律,加入自己固有的知識、創意後創造出一首新的歌曲,這在音樂產業中十分常見,然而要完全精通取樣,需要便是音樂人多年來對於音樂創作的經驗與知識、技巧累積。
增加知識的方法
提升知識,必須同時提升知識和產出的精準度,有品味的人比起品味較差者,能夠更準確的區別細節的差異,試著練習不要以「感覺」作為描述事物的理由。
每當你想說「我感覺很棒」或「感覺很美」這種敘事方法時,試著以更加具體的理由描述。
作者也提出了其他更為具體的培養方式,如下:
小結
本書不厚,但整本都是重點,讀起來真的很有充實感。
老實說,確實從來沒思考過品味所代表的意涵,有時候甚至很膚淺的把所有非主流或是一切高質感的事情都當作是有品味的事情,直到讀到作者對於「品味」的定義後,才讓我反思自己到底是不是個有品味的人,又或者要如何進品味融入自己的生活中,也期待自己能夠累積更多的知識,以便早點成為具有好品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