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振宇 出版|圓神出版
閱讀的方法有兩條路。
第一條路,是對書負責。
這樣的閱讀把重點放在了書籍本身,就像是我們過去在學校讀教科書的方式一樣,強調了把書中的所有知識吃乾抹盡。
而第二條路,是對自己負責。
所有的閱讀都是相對於自身需求而定,讀了什麼、不讀什麼,都由自己負責。
而本書便是基於對自己負責的的理念,以「讓人愛上閱讀」最為目標所寫。
羅振宇在本書中將閱讀的不同角度,區分成了4大章節總共24小節,也就是24個角度。
從閱讀的「內」、「外」、「新」、「舊」四種面向加以討論,試著讓讀者漫步於書中細節,並能夠隨手翻閱沒有過多壓力。
羅胖在書中也特地強調,在閱讀這本書時,不要抱有一定要讀完或一定要按照章節讀的想法,只要隨心而動就可以了。
「任何一本書,都可以隨時翻開、隨時闔上。不必把閱讀太當一回事,隨便翻翻、到處戳戳,就挺棒的。」
讀書並不僅是為了獲得知識
「讀那麼多書,有變聰明嗎?」喜歡閱讀的人也許常會聽見有人這麼問,彷彿讀書的唯一目的,就僅僅是為了書中的知識。
然而羅振宇則提出了不一樣的觀點,認為知識絕對不是讀一本書的唯一目的。
「書籍裡最珍貴的部份,是那些和我們直覺、本能不一樣的思維方式。」
培養思維,是專屬於閱讀者的優勢。
透過閱讀,我們能從各種書籍中得到與自己作為一個個體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式。
讀國際政治,我們能了解領導者如何在艱難的情勢中化解紛爭;讀社會科學,我們能透過作者的視角解析人類本性;讀科普,我們能從自然世界中找到邏輯思考;讀經典,我們透過美感與故事理解過去時代的社會樣貌。
如何透過書籍找到不一樣的思考方式,這是作為一名讀者的修練,而不是書籍的內容本身能夠提供。
改變如何發生
「昨日的我和今日的我,有一書之差。」
在2016年,日本集英社每年都會推出的「夏之一冊」中, 以這句話做為了主題文案。
我們為何閱讀,我想多數人都是為了「改變自己」而讀,希望藉由讀書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然而事實上,我們每天都在改變。
突然愛上吃某種食物、以前很愛的歌突然變得不喜歡了、以前搞不懂的問題突然想通了。
然而,「靠閱讀改變」指的究竟是改變什麼?
羅胖在書中提到,他認為想要用知識改變命運,了解自己的各種人格便是其中真諦。
他以多重人格為比喻,每當我們透過一本書認識了作者的思考方式、人格特質,也許書中知識會遺忘,但這種抽象的人格卻會長久存在於我們的思考過程中。
我思,故我在。
在某種意象上,每讀過一本書,書籍的作者將會以一種特別的形式存在於每位讀者的腦海中。
而也許,當你在某個問題想不透時,這些人格將藉由他們獨特的思考方式來幫助你也說不定。
再好的書單,都不如你的書單
透過閱讀,我們與作者交流,過程中我們交換意見、得到啟發,交流的結果最終成為了知識被放到大腦中,而這樣的體驗是非常私人的感受。
雖然作為一個推書帳號這麼說很奇怪,但我所列出的好書單,絕對都不如你自己列出的書單有幫助。
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特定的價值偏見和視野局限性在閱讀,所列的書單、所關注的重點、所寫的書評都是客製化的。
就以這本書為例,我在這本書中所得到的啟發,肯定與別的讀者得到的啟發有所不同。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試著打造只屬於自己的書單吧,過程肯定非常有趣。
對自己生活的超越
「普通人和有學識的人,同樣生活在由概念構成的世界上。區別僅僅在於,有學識的人會借助閱讀,往下挖深一點。那怕只挖深一公分,也會贏過99%的人。」
閱讀是對自己負責,並無須與別人比較。
別人在閱讀中得到的知識與啟發,與你在閱讀中得到的知識與啟發絕對不會相同,那又從何比較起?
我在一本書中多挖的一公分,是屬於我自己的一公分。
雖然有時候看到別人的書評或討論,偶爾還是會有「這個人也太厲害了吧!怎麼從這段句子中得出這樣的結論?這本書原來也有這個意涵。」等等的想法,但事後想想,也許我做出的結論也同樣會讓對方一樣的驚訝也說不定。
在閱讀的當下,只要不偏離作者的原意,我們只要在乎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其實就足夠了。
因為讀書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自己生活的超越。
小結
這本書算是集合羅振宇前半生想法與心得的大全了,與其稱呼它為「閱讀的方法」,其實更像是一本「成長與生活的方法」。
在書中,羅胖提供的不是時下最流行的「乾貨」,並沒有提出什麼具體的閱讀法或讀書方式,而是藉由文字引導讀者尋找自己最好的閱讀方法。
個人對於其中幾個小節其實感觸良多,尤其像是是【趣味】這單元,特別喜歡。如果你覺得一本書感覺很有趣,就拿起來讀吧!如果讀過覺得無趣了,就放下吧!
因此正如羅胖在前言中一再強調,「行動本身就是方法」,愛上閱讀的方法很簡單,因為有趣所以行動,如此單純而已。
推薦給每個愛閱讀、或任何想要開始愛上閱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