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herwood Anderson 譯者|夏荷立 出版|方舟文化
前言
25篇短篇故事,每篇故事彼此獨立,但又彼此交織成一幅小鎮生活的全景圖。
每一個悲劇背後,都站著一位不引人注目的主角,道盡了懷恩石堡小城裡的愛恨情仇與喜怒哀樂。
《小城畸人》的作者Sherwood Anderson,曾被諾貝爾文學獎得主William Faulkner譽為「我們這一代的美國作家之父」,並深深影響了後來如海明威、史坦貝克等著名作家。
文風簡潔卻又深入人心,除了寫實之外,也致力於描繪人心底層複雜的意識與衝突,因此也讓本書被譽為是最早探究人類心理狀態的小說。
今天就藉由一篇簡短的書評,一起來看看這本《小城畸人》究竟有著什麼樣的魅力吧!
豐滿理想與現實的爛泥
在這本書中,作者透過25個短篇故事,描繪出一個名為懷恩石堡小鎮的全景。
這個小鎮,在我看來根本就是坨狗屎爛蛋。
這是我讀完這本書後,腦中第一個浮現的念頭。
25段故事、25個人生,明明全都各自獨立,但當人性與情感互相碰撞後,最終變成了一灘難以直視的悲慘爛泥。
也許是那個時代使然,書中的許多角色,在追求個人夢想和面對現實之間,似乎總是充滿著掙扎。
這些居民的夢想,有些是關於愛情、有的則關乎創作,有的則在於自我的實現。
但又無一倖免地,幾乎每個人都被小鎮裡的現實給生吞活剝,互相訕笑與敵視著,而原本滿懷的遠大夢想,最後全都活不成個人樣。
現實的責任、社會的期望和個人的局限,各種掙扎相互矛盾著,而小城封閉和保守的特性,也成為了居民們實現理想的巨大障礙。
彷彿是陷入一場無止盡的噩夢,這些角色彷彿被困在一個無法逃脫的輪迴之中,夢想一次次被現實擊碎,最終只能在幻影中尋求些許安慰。
而若仔細想想,這些角色的內心掙扎,也並不僅是那個時代的寫照。
即便來到了21世紀,仍有許多人們被困在屬於自己的小城之中,在理想與現實之間載浮載沉,變成了一灘軟泥。
Anderson嘗試以懷恩石堡小鎮的微觀敘事,道出人類普遍的情感和經歷,這種普世的感受,我想即便是到了現在仍能有所共鳴。
也許,無論是哪個年代、居住在哪個城市,我們每個人生來本就都是各種畸人吧。
過於真實的奇人
「我寫這些人並不是為了取笑他們,或是嘲諷他們,醜化他們,而是透過這些純樸的普通人,特別是沒什麼成就的人,他們身上所發生之事為例,顯示生活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美國人帶來了什麼影響,以及大體而言,我們是多麼地正派與真實。」
在這本書的附錄書信集中,有一封是關於作者 Anderson 收到懷恩石堡居民的來信。
就像前面提到,書中作者對於虛構的小城「懷恩石堡」居民的描述,嚴格來說並不是多麼光采動人。
這裡充滿各種缺陷的人,既是畸人,也是奇人,作者雖沒有刻意醜化,但總仍顯得光怪陸離。
而令作者沒想到的是,真實世界中的俄亥俄州,居然還真的有個名叫「懷恩石堡」的小鎮,而附錄的信便是在回應相關居民的投書。
我們由信中 Anderson 對於寄件者的回覆,不難看出這些真實的懷恩石堡居民對於書中的描述並不怎麼滿意。
從這個小插曲觀察,也必須讚嘆Anderson對於那個時代中美國小鎮的描述有多麼到位,甚至還因此刺激到了真實讀者的情感。
小鎮中的街道、店鋪、農作以及居民的日常互動,在故事中都被細緻地描繪了出來。
而對於角色內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也賦予這些人物血肉般的立體性,這大概便是真實世界「懷恩石堡」居民被刺痛到的地方吧。
Anderson筆下的懷恩石堡居民,雖然看似平凡,卻在細膩地描述下,顯得異常真實且怪誕。
書中展現出的真實情感和內心掙扎,也讓書中角色的故事,成為了那個時代下無數小鎮居民生活的縮影。
每一個角色都如同真實的我們,努力在世界上試圖尋找屬於自己的位置,又不得不在現實的推擠中變成它人眼中的畸人。
Anderson對於人性和社會的洞察力,以及他筆下那些過於真實的奇人,確實讓人無法忽視。
無論是書中的虛構居民,還是真實的懷恩石堡居民,甚至是這個時代的我們,都能在這些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我想這正是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小結
略為古典、但同時又非常現代,嚴格來說,我認為這本書並不好讀。
尤其是對於習慣閱讀類型文學的讀者而言(例如我),我想應該會讀得很不適應、甚至感到微微痛苦。
書中的每一個短篇,各自講述了一位小城居民的人生,記錄下關於這些奇人的故事。
沒有太多的驚喜、也沒有過人的敘事,就真的只是簡短書寫著一群人的平凡日常。
雖然說早就做好閱讀經典文學的體悟,但如流水帳般的心理描述和作者使用的大量象徵,不得不說真的並不容易投入其中。
而整體故事陰鬱的本質,也讓整本書又蒙上層陰影,讀起來更加難受了。
好在,這本書整體仍算是個短篇合輯,每個短篇內容雖有交雜,但仍都能獨立閱讀。
因此個人會建議,在閱讀這本書時可以不用一口氣讀完,一次輕讀幾章,甚至跳著章節去閱讀也無妨。
找個能夠投入的角色,細看他們的人生,但也點到為止,這樣不妨也是一種獨特的閱讀體驗,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