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荒木博行 譯者|姜柏如 出版|采實文化
隨著科技不斷發展,人們獲取資訊的手段變得越來越多元,也越來越快速。
加上近年來生成式 AI 的崛起,只需動動手指,我們幾乎可以在一瞬間得到任何事物的解答。
然而,在這個疑問一鍵就能得到答案的時代,為何還是有許多人樂此不疲,願意花費大把時間讀著書呢?
為什麼不把書本通通丟給 AI,讓 AI 直接幫我們整理出想要的答案就好?這樣肯定更有效率不是嗎?
當所有人都在追求無止境的更高效率時,閱讀這種緩慢又笨重的學習方式,究竟還有著什麼意義?
今天藉由這本《我們為什麼要閱讀?》,作者將透過自身的經驗,嘗試解答這些疑問。
本書的作者荒木博行,除了身為教育公司的董事長外,同時也是一位說書節目的人氣主持人。
他的節目從2018年開始,每天發佈一篇書評,到現在也已經分享了將近2000本書。
而在讀過上千本書後,他對於「閱讀」這件事有著怎麼樣的看法呢?
我們為何閱讀?
我們如何閱讀?
又該怎麼好好利用書籍?
從這三個提問出發,一起來看看吧!
資訊爆炸的時代下,讀書還有意義嗎?
科技如此進步的年代,書本這種看似過時的無趣載體,存在的價值究竟為何?
作者荒木博行認為,閱讀的意義,在於它提供了我們資訊時代下難得的思考餘裕。
換句話說,書本存在的價值,正是在於它的無趣,在於書本「毫無魅力」的特質上。
仔細想想,書這種東西,不過就是幾張印有文字的紙片疊起來罷了。
既沒有短影片的酷炫特效、也沒有網路文章的即時更新。
然而,正是這麼無趣的載體,反而創造了一個專屬於思考與內化的空間。
我們都知道,影音媒體容易刺激我們的感官,催促著我們的腦袋不斷看更多、讀更快。
因此在吸收這類內容時,相比主動吸收,更多的時候我們很容易進入被動接受的狀態。
想想有多少夜晚,我們明明只是想看個一兩部短影片,回過神來卻已經過了數小時。
看似滑過了大量影片、文章,但實際進到腦海裡的內容卻是少得可憐,也無法停留。
此時,書本的「單調」便顯得優勢,讓我們在閱讀時,有了「主動」思考的空間,能夠專注地去吸收讀進的內容。
正是因為閱讀書本又慢又單調,反而讓這種學習方式有了獨特的魅力。
也正如同荒木博行在書中所說:
我們得主動走進書的世界,全面動用自身經驗和思想去面對文字,解釋字裡行間的意境。
就是因為書本毫無魅力,我們才需要靠自己的努力來發掘其中的魅力,運用自己的思考和判斷,來認識一個我們未曾涉足的領域。
書本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其內容,更在於它能夠提供一個沉澱心靈的機會。
當我們翻閱紙頁靜心閱讀時,我們的思考不再被外界的喧囂打擾,而能夠專注於眼前的文字,思考文字背後的意義。
這種專注和深思,是其他媒體難以替代的。
正是如此要求人們主動思考的特性,讓書本即便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仍能夠保有一席之地。
我們該如何閱讀?
資訊時代下的閱讀仍是有意義的,我想很多人都能認同。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閱讀,才能發揮書本的最大效用呢?
關於「如何閱讀」這件事,作者則認為,世界上並不存在所謂的「正確的閱讀方式」。
簡而言之,閱讀本身是非常個人的,每個人之所以拿起一本書,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理由。
可能是工作上碰到了麻煩、也可能是單純對一個問題產生了困惑。
一千個人,便會有一千種閱讀的理由,而一千種理由,又將造就一千種閱讀的「正確方式」。
因此,對於其他人的「正確閱讀方式」,對你而言卻可能一點也不重要,甚至完全沒有幫助。
回想起來,我自己在開始大量閱讀時,也曾沉迷於各種教你如何閱讀的「閱讀法」書籍中。
還記得當時亂七八糟一次讀了一堆,直到最終才漸漸意識到,所謂的「正確的閱讀方法」它根本就不存在。
每本書中提到的閱讀法,不過就是基於作者自我經驗所得到的最佳解答。
但這些解答是否會適合每個人,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怎麼讀書、該讀什麼書、一本書究竟是有用還是無用,是會隨著每個人的閱讀習慣,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如同作者在書中所強調的:「決定書本價值的,是你自己。」
因此,比起在意「如何閱讀」,作者認為更重要的,是回歸到閱讀的底層邏輯中,專注於我們「如何思考」之上。
如果說閱讀的意義,在於幫助我們找回思考的空間,那麼比起如何閱讀,學習如何思考也許才是更加重要的關鍵。
像走平衡木一樣來閱讀思考吧!
如果「如何閱讀」沒有方法,那麼「怎麼透過閱讀來思考」總該有方法了吧?
沒錯,關於如何透過閱讀思考,作者在這本書中提出了很多很棒的建議。
像是將思考抽象化、將應用具體化以及沉澱知識等等,都是非常實用的技巧。
在這之中,讓我特別感興趣的,是作者所提出的「狂熱和疑惑的平衡點」概念。
狂熱,指的是對於書中內容的完全信任,被書本給駕馭的閱讀狀態。
疑惑,則是不斷質疑書中內容,由思考駕馭書本的閱讀狀態。
而好的讀者必須要學會在這兩種閱讀中平衡彼此。
這就像走在平衡木上,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既需要熱情和動力,但也要時刻保持警惕。
也就是說,當我們在吸收資訊的時候,保持「疑問」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這點我認為無論是什麼形式的閱讀,道理都是一樣重要的。
無論你是聽Podcast、看影片還是閱讀一本書,不經思考的接納,除了有害我們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外,更可能使錯誤的資訊被到處散播。
因此,如何在質疑與相信間找出平衡,便是我們在閱讀時必須留意的事。
在駕馭書本與被書本駕馭間找出平衡,我們一方面需要掌控自己的熱情,積極吸收新知識;另一方面,也要保持懷疑的態度,不被眼前的資訊所迷惑。
努力控制思考,在駕馭書本與被書本駕馭間找出平衡。
畢竟,閱讀的目的可不僅僅是為了獲取資訊,更是挑戰我們的思維方式。
透過質疑和反思,我們能夠更全面地理解書中的內容,進一步提升我們的思考能力。
最終透過作者和讀者的聯手合作,昇華出屬於自己的獨到見解。
也如同土井英司在他的《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中所談到的觀念:
「如果當你在閱讀一本書時都沒有問題時,那反而是最有問題的事。」
小結
如果有機會認識作者,我想我大概能和作者成為很好的朋友吧 (?)
在這本書中,作者以雜談的形式,寫下了他對於讀書的各種想法。
由我們為何閱讀起頭,帶出了更多延伸的思考,而其中許多的觀點對我而言真的很有感受。
讀的時候不時就會有「完全說到我的心坎裡」的讚嘆,如果用書中概念來表達,我真的是被這本書完全駕馭了呀。
如果我們觀察市面上推陳出新的「閱讀法」書籍,不難發現對於「如何閱讀」這件事,大概是許多讀者常常會有的疑惑。
有別於傳統,作者荒木博行則藉由自身經驗,嘗試從另一種方向出發,探討了我們為何以及如何閱讀。
不過嚴格來說,書中其實也沒有給出一個直接的解答,而是將種種思考又交還給了讀者。
可能有些人會覺得,那我們為什麼還要浪費時間讀一本沒有答案的書呢?
我會認為,如果閱讀只是為了得到最快速的解答,老實講有太多工具能夠做的比書本更好。
畢竟正如同作者想要強調的,「主動思考」這件事,才是我們閱讀書本最重要的理由呀。
很有魅力的一本書,推薦給你。
延伸閱讀
《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閱讀書評 | 不要再畫自我陶醉線了!
《給未來的讀者》閱讀書評 | 閱讀,世界因此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