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laire Eastham
譯者|黃佳瑜 出版|漫遊者文化
社交恐懼症,是個對我而言似乎能夠體會、卻又不能完全理解的疾病。
我並沒有社交恐懼,雖然有些內向、有些焦慮,雖然曾經我也認為自己應該多少有點社交恐懼的傾向,但在讀過這本書後,才發現社交恐懼與焦慮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症狀。
當然,並不是說焦慮與社交恐懼沒有共通點,兩者有時可能會同時出現,在病理學上,社交恐懼其實就是焦慮症中的其中一種類型(又稱社會焦慮症)。
但也並不是每一個患有焦慮症的人都一定會對於社交活動產生焦慮;正如社交恐懼症的患者也未必會對於非社交活動產生排斥,兩者仍有不同之處。
本書的作者Claire Eastham本身即是一名標準的社交恐懼症患者,她並不是心理學家、也不是精神科醫生,只是一名受社恐症所擾的平凡人。
她試圖藉由本書,提供同樣被社交恐懼症所苦的人提出一點自身經驗,從不同角度去認識社交恐懼,並帶領讀者理解這個疾病與如何應對它。
如果你也對於社交場合感到不安與焦慮,本書中提供了非常多的方法與手段能夠減緩恐懼症發作時的症狀,所以非常適合本身也有社恐症的人或他們的照顧者閱讀。
我有社交恐懼症嗎?
醫學定義上,所謂的社交恐懼症時就是焦慮症底下的一種態樣,特徵是在社交場合中容易出現恐懼和焦慮情緒,並對於日常生活的某方面造成實際影響。
例如對於公開發表言論感到噁心想吐、對於發表看法感到心悸冒汗等等,強度可高可低範圍極廣,但一般而言至少要達到影響日常生活的程度,才能算得上嚴格意義上的社交恐懼症。
同樣是不愛與人交流,也因此社交恐懼症常常被與內向特質有所混淆,但嚴格來說,兩者並不能混為一談。
與人交往過程中有些緊張和焦慮是非常正常的,擁有部分內向特質並不代表一定患有社交恐懼症,而社交恐懼症的患者也未必全是內向者,以我為例,我確實討厭社交場合,但這並不代表我會因為參與社交活動而感到不適甚至產生生理反應。
正如 Jessica在諄們討論內向者的【抱歉我遲到了,但其實我根本不想來】一書中所述,只要在正確的場合與適當的情況下,內向者其實也能夠成為一流的社交高手,而這點就與社交恐懼症完全矛盾。
所以在判斷自己是否有社交恐懼症時,還是建議經過專業的醫師進行評估,不建議自行診斷。
我社恐,So what now?
若你發現到自己有社交恐懼,請先深呼一口氣,其實社恐比你想得更加平凡。
就像一般的焦慮症一樣,任何人都可能得到這些病症,沒有人會想要生病,但很多事情並不是我們能夠控制。
最重要的一點,在於接受這個不完美的自己。要想治療焦慮症狀,最重要的便是先直面自己患有焦慮或恐懼症的事實。
必須了解到這些病症都是很自然的生理與心理反應,你並不需要為此感到愧疚或羞愧,就像感冒一樣,我想沒有人會因為自己得了感冒而不敢告訴醫生或家人,也不該為此感到羞愧。
要治療社交恐懼的方法有很多,傳統的藥物治療、行為治療到新興的芳香療法,本書詳細的介紹了各種能夠幫助你舒緩焦慮情緒的手段與方法,並藉由Claire自身的經驗,一步步帶領你解開社交恐懼症加諸在身上的束縛。
當然,過程未必容易,就連Claire到現在經過數十年了還是會有崩潰和撐不住的時候,但這並沒有什麼大不了,你只需要顧好現在的自己。
每天努力一點點,也許無法完全擺脫焦慮,但Everything will just be fine.
作為照顧者,我能做甚麼?
在【精神病手記】一書中作者曾提到過,多數焦慮或憂鬱症患者其實要的只是一個被當成「正常人」的機會罷了,這點同樣適用於社交恐懼症的患者身上。
若你身旁有人患有社交恐懼,首先要知道,即便你無力幫助她脫離焦慮心態,這也不是你的錯、更不是你的責任。
很多時候,其實並沒有甚麼實質的辦法能夠幫助身處焦慮當中的人,更多的時候陪伴反而是最好的做法。
而書中也針對此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觀念提供照顧者參考:
- 不要試著以理性回應不理性的問題
- 想辦法轉移注意力
- 允許對方焦慮發作
- 五不原則:不多問、不驚慌、不發怒、不強迫正向思考與不試圖阻止
- 協助復原:在焦慮過去後,協助讓患者心裡回到平常的情緒
以上僅供參考,但最重要的是,絕對不要羞於尋求幫助。
正如焦慮者本身、作為一名照顧者最害怕的便是自己也患上「侍病憂鬱」,給自己一點放鬆的時間,若碰上問題,有很多機構或團體都能提供協助,這並不是你的戰爭,你也無須因疲乏而感到羞愧。
小結
原本以為本書會是比較偏Self help的內容,結果發現裡頭其實更多的是很實際的作法與手段。
正如書名所提示,這本書是一本扎扎實實的生存指南,同時,藉由作者在書中的各種故事和風趣的文筆,也使得整本書讀起來並不會太過枯燥。
無論你身邊是否有社交恐懼症的患者,又或者你本身就是社交恐懼症,這本書都能夠作為教育群眾的好讀物,讓更多人知道焦慮與憂鬱其實並不可怕,或許我們都只是需要他人的陪伴,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