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eonard Koren
譯者|周佳欣 出版|行人文化
對我而言,泡澡在心目中的印象一直是非常愉快的記憶。
小時候,雖然家中的浴室有浴缸能夠泡澡,但由於泡澡需要花費到大量的用水與時間,所以也不是天天都能夠享受泡澡帶來的平靜,因此,這樣的體驗變得極為珍貴。
也因為這樣,在我的記憶中一直都還滿珍惜能夠泡澡的時光,緩緩將身體浸泡於充滿溫度的水中,即便當時還只是無憂無慮的小孩,但還是能明顯區別浴缸中的世界與其他場所非常不同,有一股難以形容的平靜與無我感,非常放鬆。
將一隻腳緩緩深入水面下,首先襲來的是有些過於炙熱的溫度,幾秒後,原先無法忍受的炙熱逐漸與自身的溫度交融,兩者交疊,漸漸變成了一股暖意。由腳底逐漸往上包覆,腰、胸、肩膀,直到整個身體沉入水中,體溫逐漸與水溫達到一致。
迎面而來的水氣,則將整間浴室拉近了迷幻的場域中,你的呼吸漸漸與水氣融為一體,也許不到煙霧繚繞,但每次呼吸中的凝重感受都能讓你感到置身世外,讓你明白你經逃脫於世俗之外。
感受著被水流包圍的身驅,同時,心理的混亂逐漸平靜,此時能感受到的,只有水的溫度,彷彿聽見了自己心臟跳動的重擊,在這片領域中逐漸失去自我的感受。
在這個場域裡,時間感與空間感漸漸淡去,剩下的只有世界與你。
本書的作者Leonard Koren本身是一名藝術家,同時,也是一名極具企圖心的設計師。
致力於推廣日本美學的他曾長居於日本,亦曾出版過多本美學相關的書籍,而本書則是Leonard在造訪了日本多澡堂、溫泉後,對於泡澡的美學所提出的感受。
「泡澡」應該是一項綜合的美感體驗,關乎的是個人主觀的身心感受;「浴室」應該是一處產生共鳴的環境,一個逃離科技、設計、建築迷思的空間。
試圖想像一間完美的浴室,腦中浮現的多半是巨大的浴缸、絕美的景色與由上而下如瀑布一般的溫熱水流,然而,究竟怎麼樣的浴室才能稱得上完美,若由設計的角度出發,是否能找到一定的規律能夠遵循,本書則藉由泡澡的體驗出發,探討關於浴室設計的美感。
一種主觀的體驗
作者認為,任何泡澡的體驗都是主觀的,是一種綜合的美學經驗。
也就是說,想要提升泡澡體驗,只要想辦法提升這些特定的主觀特質就能達到。
這些主觀條件,包含如泡澡時的愉悅感、安全感、儀式感與刺激感,泡澡當下的神聖感、淨化感與自然感等。
而每一種體驗也使得每一次泡澡都是獨一無二的。
自古以來,泡澡的體驗常常被與靈性連結,尤其是在未經設計的環境下的沐浴體驗,有著人與自然的強烈連結,也因此不難發現在許多宗教或巫術的儀式中,泡澡通常是不可或缺的一步,象徵著洗去汙穢的意涵。
觀察現代設計,作者則認為過於人性化的浴室反而喪失了這類與自然的連結。
回歸泡澡的本質,過於人性化與簡便的設計也使得泡澡逐漸失去其原有的神聖感受,當然,這也只是作者的主觀感受,但個人也認為,過於世俗的泡澡體驗確實漸漸使得「泡澡」與「體驗」分道揚鑣。
這並不一定是壞事,畢竟現代社會中也並不一定有時間讓我們細嚐這種體驗,而藉由本書,能夠提醒我們重新思考身邊事物的美好其實並不一定要從現代化的角度出發。
小結
本書真的滿特別的,個人覺得對於多數台灣人來說,可能很難真正感受到泡澡所帶來的體驗,畢竟台灣比較沒有這類的泡澡文化。
以我自己為例,成人後除了偶爾到宜蘭或北投泡泡溫泉,基本上平日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去享受泡澡更別提「體驗」泡澡,且台灣多數小家庭中浴缸根本不是必需品,也導致相比於日本、北歐等地,在台灣雖然仍有泡湯的機會,但背後就比較沒有文化意義可言。
如果你也喜歡泡澡,想了解關於浴室的設計與美感,本書中也有大量漂亮的照片供你欣賞,簡單的文字,讓你一解沒機會泡澡的哀愁,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