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正
譯者|葉廷昭 出版|采實文化
一本書要花多久時間來閱讀?
本書的作者金正認為,讀一本書最重要的並不是你花費了多久時間來閱讀,讀書最重要的是讀懂作者想告訴讀者的核心價值,讀出作者的思維,若只是走馬看花的一字一句讀過而沒留下任何東西,這樣的閱讀是浪費時間的。
根據他自創的三次閱讀法,金正認為大部分普通厚度的書籍都能在100分鐘內讀完,而本書就是集合了他多年來的經歷所彙整成的閱讀心法,若能練習書中所討論到的技巧,任何人都能掌握到讀書的樂趣與高效讀書的技巧。
讀書的五大特性
以精進觀點為目的的閱讀,需要掌握5大特性:
1.策略性:作者將閱讀區分成散步型與登山型兩種閱讀模式,前者是有目的、且費力的,後者則是無目的的隨心所欲。
登山型的閱讀如商業、科普、歷史;散步型的則是用於多數文學、心靈或藝術書籍。
兩種閱讀模式截然不同,而本書所討論的登山型閱讀則需要有策略地來實行。
2.效率性:好的讀者要訓練自己去蕪存菁的能力,在短時間內找到一本書或一章節的重點,必須掌握快速閱讀的能力,才能看到真正重要的事務。
3.有效性:有閱讀不等於有思考,若只是單純吸收知識但沒有經過思考而得出自己的觀點,得來的知識並不會轉化成智慧,更不用說儲存於腦袋中。
4.主體性:成人閱讀重於個人,每個人閱讀的目的不同,因此在讀書時要依照個人主觀需求選擇閱讀的書。
5.實踐性:閱讀是為了增進一個人的生活,因此好的閱讀,勢必要能將書中內容實際運用於生活中。
去除三次讀書法,本書主要強調的便是針對上面五種特性進行閱讀上的技巧調整,若在閱讀時能夠努力完善這些重點觀念,成果將能事半功倍。
讀書目的
有目的的閱讀,才能看穿事物本質。
如果讀一本書只是為了吸收知識,那將無法發現其他重要功效。
作者強調,若只是單純想吸收資訊、輸入內容,現代社會有太多更好的選擇、紀錄片、電影、音樂、畫作等等,也因此若選擇傳統的閱讀方式,若是沒有目的的讀書、反而只是在浪費時間。
閱讀≠思考
在【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一書中,作者齊藤強調,如果只是讀書而沒有動腦思考,儘管能夠重點摘要卻說不出作者想要傳達的概念、意義,是非常可惜的事。
「大量閱讀不會讓你變成知識分子、就像吃很多也不會讓人變成美食家一樣。」
要成為美食家,你需要花費心思思考吃下去的餐點內容、分析做法、食材、調味,是需要大量努力、心力後一點一點累積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美食家。
而讀書也是一樣,即便讀了再多書,未經思考、內化的知識無法長久,更不能幫助人成長。不要把書中他人的觀點誤以為是自己的,因為真正的智慧是需要花費大量心思內化後才有辦法達到。
想要測試自己是否已經將知識內化,最好的方法便是輸出。
將一本書的重點以自己的話用幾句話重新描述,這是只有真正讀懂一本書的本質後才能做到。
大量閱讀
好的讀者懂得去蕪存菁,在金礦中找到黃金。
也因此,多數書籍並不用一字一句從頭看到尾,依照作者經驗認為多數商業書籍的精華大約只有20%,而要讓20%的精華變成100%,靠的便是大量閱讀。
抱持著一本書只留下20%的心態,作者認為要學習一個新的領域大約需要閱讀3到5本同主題的書籍,將書本間的知識相互連結。
只有在串聯不同書籍的內容後,才能逐漸了解事物的本質,了解所有知識間的關聯性。
三次閱讀法
第一次閱讀:掃描式閱讀
時間:10分鐘
功能:理解大綱、了解骨架
重點:熟悉書本內容
每本書在創作時都有一定的骨架,第一次閱讀,以大範圍快速地翻頁為主,閱讀書名、書封與書背、作者經歷和目錄等,重點在於熟悉書本架構。
在這個階段可以稍微標記自己認為有興趣的章節,方便後續閱讀當作提示。
第二次閱讀:正式閱讀
時間:50分鐘
功能:吸收書本重點
重點:深入理解但保持宏觀
在了解一個主題時,首先要找到那個主題裡不同的關鍵概念、並藉由關聯性將概念分解重組,最終形成一個全面性的知識網路。
第二次閱讀可以準備一隻黃色螢光筆,將自己認為關鍵的段落選出,並試著提取這些段落的關鍵概念。
即便有些概念不懂也沒關係,因為真正重要的觀念在同一主題的書籍中一定會不斷出現,要試著以綜觀全局的方式思考閱讀的內容。
第三次閱讀:深入閱讀
時間:40分鐘
功能:將重點內化、轉變為有系統的脈絡
重點:深化、思考、產出
書寫是完善思考的關鍵,要將想法化為文字,在這過程中一定需要抒發個人主觀意見,而要產生意見、便需要經過深化與思考,所以紀錄心得是本階段最重要的核心。
在第三次閱讀階段,只需要閱讀第二次所畫黃色記號的部分,將黃色螢光筆中自己認為最重要的部分以紅色螢光筆注記。
前10分鐘進行劃線、後30分鐘深入閱讀劃線部分,在閱讀的同時並記錄下自己的疑問、想法。
在這個階段,閱讀時也必須抱持3個疑問:
1.作者寫書的用意是甚麼?
2.這本書的最關鍵的內容是什麼?
3.要如何用運用書中的關鍵內容?
閱讀時,一定要隨時思考上面3個疑問,將想法記錄下來。
在閱讀時一定要有抒發想法的心理準備,吸收知識的態度才會有所轉變。
小結
這本書提出了非常有趣的閱讀方法,而且是非常功利主義的想法。
老實說,書中有滿多部分並不太認同,像是作者以完全效益分析的方式作評價,我能懂他的出發點、但心中就是無法完全接受。
個人認為即便不是文學,很多書在閱讀時的「體驗」其實也是讀書很重要的一環,「浪費時間」與否,是非常主觀的感受,很難一概而論。
作者對於書本裡劃線、筆記的見解我也有點難接受。
以我為例,我無法忍受在書上劃線或寫筆記的行為,所以要真正執行三次閱讀法其實還是有難度的。
好在電子書能稍稍緩解這樣的窘境,而這也是我喜歡閱讀電子書的一大理由。
當然,書中也有需多部分讓我很受益良多,我很清楚三次閱讀法並不是適合我自己的閱讀習慣,但還是能把類似的概念移植到既有的閱讀習慣中。
目前也正在練習去蕪存菁的閱讀,自從閱讀量增加後,也一直在實驗線性閱讀與非線性閱讀的差距,試著讓自己不要被固有的閱讀習慣給綁住。
本書雖然名稱像是工具書,但其實也有不少閱讀經驗的分享,無論是否認認同,我覺得都還是非常值得一讀,推薦給想嘗試不同越讀技巧的人,可以參考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