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risten Butler 譯者|姚怡平 出版|天下文化
前言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跳脫舒適圈」,幾乎成為了現代人成長突破的代名詞。
「必須離開舒適圈,才能遇見未知的自己。」
「只有最困難的事,才值得去執行。」
「一定要先經過苦難,才能帶來成長。」
這些說法似乎總在告訴我們,只有跳脫舒適圈後,才有機會能夠成長茁壯,並且只有經過艱辛與苦難後,最終才能收穫甜美的果實。
你是否曾經想過,待在舒適圈中,難道就真的無法擁有美好的人生嗎?
真正的成功,就必定需要來自痛苦和掙扎中?
如果你有想過以上的疑問,經常覺得脫離舒適圈的生活讓你感到疲倦,這本《別再跳脫舒適圈》,或許能夠為你帶來點新想法。
本書由正向力專家 Kristen Butler 所撰寫,試圖挑戰傳統人們對於舒適圈的負面觀感。
她認為,舒適圈其實並非一般人所想像的是種阻礙,反而可以是成長和成功的源泉。
透過個人經驗與想法的分享,希望幫助讀者在保持心理舒適的同時,仍能達成個人目標。
為什麼別再跳脫舒適圈?
在討論為什麼別跳脫舒適圈前,我們可以先思考一下,為什麼人們總想跳脫舒適圈。
待在舒適圈中到底是一件多可怕的事情,才讓這麼多人迫不及待地想離開?
對於這個疑問,作者認為,許多人對於「舒適圈」的誤解,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
對於舒適圈的誤解
在你的印象中,待在舒適圈裡的人都是怎樣的人呢?
是擺爛的人?是迷失的人?還是已經放棄人生的人?
一提到待在舒適圈,許多人的腦中浮現的經常會是一種頹廢的心理狀態。
缺乏成長心態、沒有危機意識、不知長進等等。
彷彿只要待在舒適圈中,就會讓人什麼事情都不想做、只想躺平任由一切發生,最終成為人生魯蛇。
但若我們仔細想想,頹廢擺爛的生活,可是一點也不舒適呀!
不僅要承受著失敗的壓力、對於一切事物更可能產生挫敗和恐懼,這種想像中的頹廢狀態,實際和「舒適圈」可一點也擦不上邊。
舒適圈的真正意涵
舒適圈,指的應該是我們把握自信、感到自在且最有力量的一種心理狀態。
相比於頹廢擺爛帶來的危機感,舒適圈是寄託於安定感中的。讓我們在熟悉又安全的環境中,擁有突破一切的能力。
它並不是會使我們糜爛的心靈毒藥,也不該被視為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
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心理基礎,讓我們能夠更加自信地面對未知和變化。
在舒適的狀態中,我們能夠更加集中注意力、提升效率,並且在解決問題時更具創造力。
也因此,在許多情況中,待在舒適圈內反而能夠促進成長。
例如,在職場環境中,如果我們能夠在一個穩定且支持的團隊中進行,將更容易產生創新的想法,並專注於真正重要的工作中。
同樣地,在個人生活中,擁有一個穩定且支持的家庭和生活圈,也能夠我們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並且在遇到困難時有所依靠。
為什麼要待在舒適圈?
勇氣與舒適並不互斥、穩定與進步也互不衝突。
透過重新定義舒適圈,我們瞭解到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生活在舒適圈之外。
有些時候,待在舒適圈裡反而能夠帶來更多優勢。
安全感
勇氣與舒適,本身並不互斥。
待在舒適圈,並不是要我們永遠別做那些讓自己感到不適或害怕的事。
相反地,正是因為待在了舒適圈裡,我們才有可能積極地去嘗試那些令人感到不適的新事物。
舒適圈提供了我們一個安穩與安定的感受,作為突破自我時的緩衝區。
這個緩衝區,則為我們帶來了迎接新挑戰的勇氣,意識到即便這次失敗了,我們仍能安穩地爬起。
平衡感
穩定與進步,本身互不衝突。
舒適圈並不是擺爛圈,因此即便是待在舒適圈裡,我們仍然會需要不斷進步自身。
然而,在舒適圈裡提升自我,與在舒適圈外去做,兩者之間有著莫大的差別。
就像是我們不會把初學游泳的人直接踢入泳池中,待在舒適圈,我們能夠一腳安穩地站在岸邊,一腳輕輕浸入水中,在平衡的過程中慢慢學習。
而這種在舒適與不適間難得的平衡,便是待在舒適圈中的另一種優勢。
既能保持內心的平靜,又能不斷嘗試進步。這種平衡感能讓我們在面對壓力時不至於崩潰,並且能夠持續地向前而進。
進入心流
你曾忘我的投入於一項行動之中嗎?
把身心完全地投入在一件喜歡的事情之上,忘卻一切存在的當下。
即便面對著艱難挑戰,但仍感受到無與倫比的掌控權,為了一個目標燃燒所有精力,並在過程中得到滿足與成就感。
在《心流》這本書中,心理學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將這種專心致志的狀態,稱作為「心流」。
要進入心流狀態,我們必須同時滿足專注、忘卻擔憂、充滿把握,但同時執行一項充滿挑戰性的活動。
專注、無憂且充滿自信,不難發現,舒適感在創造心流的過程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也因此比起時刻處於壓力邊緣、充滿緊張氣氛的舒適圈外,舒適圈內是非常適合進入心流狀態的一種場域。
讓舒適圈向外擴張吧!
我們需要明白,想要成長並不一定需要跳脫舒適圈,即便是待在圈內,我們仍能夠不斷向外擴張。
擴展舒適圈,意味著在保持原有安全感的基礎上,不斷地挑戰自我,逐步擴大自己的能力範圍。
透過設立小目標,逐步增加挑戰來實現。
例如,學習一門新技能,或者參與一個全新的計畫。
這些挑戰在一開始可能會讓人感到不適,但隨著我們逐步適應和掌握,這些新挑戰也會變成我們舒適圈的一部分。
如果能再配合書中提到的靜坐、正向語言以及自我肯定,肯定好過獨自闖蕩於舒適圈外。
總結來說,舒適圈不是問題的根源,而是我們心理安全感的來源。
我們應該學會在舒適圈內找到平衡,在享受穩定的同時,也不斷挑戰自我,擴展自己的能力範圍。
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個人成長和進步。
- 設定小目標:設定一些容易達成的小目標,逐步建立自信和能力,擴展自身的舒適圈。例如,比起直接去爬玉山,先嘗試在家中觀看爬山的教學影片。
- 逐步增加挑戰:在達成小目標後,逐步增加挑戰的難度和範圍。例如,嘗試走走健行步道,讓大自然進入你的舒適圈中。
- 尋求安定的支持:在過程中,尋找舒適圈內的夥伴或社群,與他們分享你的挑戰和成就,並從中獲得鼓勵和建議。
小結
本書的核心概念,打破了傳統「不跳脫舒適圈就無法成長」的迷思。
透過重新定義舒適圈、理解它的價值、並學習如何在舒適圈中持續成長,作者想要強調,即便是待在舒適圈裡,我們仍能活的充實而自由。
正如書中談到,只有當我們把自己的舒適感視為優先,才能培養足夠的安全感;
有了安全感後,對於自己的人生與能力才會產生更多信心;
而有了信心後,才有辦法積極地去探索不可能與探索未知,並持續擴大舒適圈。
這種正向的循環,讓我們即便一生都在舒適圈內,仍可以達到不可能的成就。
不過也必須老實說,這本書雖然提出了一些滿有趣的概念,但實際並沒有為我帶來太多的新觀點。
書中,作者主要以較為靈性的觀點,討論了待在舒適圈中能夠為我們帶來的幫助,並以自身經驗作為基礎來延伸。
由於本書所定義的「舒適圈」與一般人所謂的「舒適圈」其實存在不小差異,還是難免給人標題殺人的感受。
尤其內文主要以心靈導向為主,在閱讀的過程中雖然確實能帶來安慰,但個人覺得雞湯味還是稍嫌過重了些,因此若是想要相對扎實論述的讀者,本書可能就不太適合了。
並不是一本太符合我口味的書,還是建議親自讀過看看是不適合啦!
延伸閱讀
《心流 》閱讀書評 | 創造心流,一種人生的最優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