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許立衡 出版|敘事鋸
在眾多科幻類型中,電馭叛客(Cyberpunk)始終是我最喜歡的子類型。
自80年代末興起以來,電馭叛客曾孕育出無數經典作品,從開創性的《神經喚術士》到後續衍伸的《銀翼殺手》、《一級玩家》等影視作品,無不展現其獨特魅力。
透過將現實與科幻想像結合,電馭叛客的世界觀中,雖然也有傳統對於未來世界的奇想,但最令人著迷的,還是其中對科技與人性關係的反思。不僅是描繪未來科技,更關注於科技如何影響了人性與社會結構。
這類型的作品往往描繪了高科技與低端生活並存的世界,社會階級嚴重分化,財富與權力被少數企業壟斷,數位監控無所不在,人類的存在價值成為關注焦點。透過這些元素,使電馭叛客構築出一種獨特的未來美學,既充滿科技奇觀,又瀰漫著深深的憂鬱與批判。
然而,每當讀起外國的相關作品時,也不禁會感慨:「台灣是否也能出現這樣的作品?」
畢竟,身處於科技高度發展、社會結構劇變的時代,這類故事的核心議題,無不與身處科技前緣的台灣人息息相關。
幸運的是,《同步戰紀》正是一部讓人改觀的台灣原創科幻小說。
不僅繼承了類型應有的未來想像,更巧妙融入台灣的社會現實與文化脈絡,建構出一個獨具特色的「台式電馭叛客」世界,以本土視角為這個類型寫下全新篇章。
《同步戰紀》故事大綱
《同步戰紀》中,以近未來的臺北作為舞台,打造出一個典型「高科技、低生活(High Tech, Low life)」的電馭叛客世界觀。
摩天大樓拔地而起,幾乎淹沒了整個台北盆地,雖然科技高速發展,活在底層的人們,卻只能在虛擬與現實間遊蕩,透過各種低級娛樂麻痺自己,化作無足輕重的垃圾資訊。
在這末世般的都市場景中,失憶的少女奎和養父中村一起生活在底層區域柑原中,共同經營一家破敗酒吧,從未踏出過所棲身的邊緣社區大樓。卻因一次意外,奎激發出了「心靈衝浪」的奇異能力,使她能夠入侵他人意識,並與之同步。
儘管受到中村的照顧,但當奎發現自己能夠讀取他人思緒時,毅然決定要去尋找自己的身世,找出自己過去的來龍去脈。為了搞清楚自己到底是誰,奎不顧勸阻踏上了危險旅程。然而,她的出走卻莫名引來了跨國軍武企業的傭兵和駭客的圍捕,其中的真相究竟為何……
科幻中的自我追尋
「自我的追尋」在許多電馭叛客作品中,經常是核心的主題。
在這類作品中,身處高度科技化時代的人類,在與機器競爭中敗下陣來。AI與機器躍上了舞台,當人類喪失主體的資格後,身為人的意義究竟該何去何從,並以此展開各種討論。
不難發現,《同步戰紀》在主題上,同樣聚焦在了「自我」定義的核心命題中。奎的身世之謎和自我探尋貫穿全篇,成為推動劇情的主要動力。她最初以為找回過去的記憶便能確定自我認同,但隨著冒險推進,卻逐漸意識到「自己是誰」並不僅取決於過往,更是在於當下的選擇,最終在追尋與抉擇中塑造出真正的自我。
這條自我成長之旅不僅是為了找回記憶,也在於擺脫宿命、重塑身份的過程,字裡行間帶有一股強烈的成人禮意味。這種對自我認同的探問,也不禁讓人聯想起一些經典科幻對身份的哲學思辨。如《銀翼殺手》中人造人渴望確認自身的人性,或《攻殼機動隊》裡主角對自我存在的疑問。
在《同步戰紀》中,奎同樣一次次發問著「我到底是誰?」,對這個命題的做出呼應,將議題融入敘事中。
值得一提的是,小說也透過奎的第一人稱視角與心靈同步能力,將主角內心的孤獨與渴望連結的心情直接呈現給讀者,形成了獨特的敘事效果。儘管奎可以進入他人意識,但卻仍舊無法真正理解他人,反而更加凸顯自身的孤獨,更深化了這個主題的張力。
放眼國際的本土敘事
除了傳統命題的重新詮釋外,個人認為這本書最令人驚豔之處,也在於其中濃厚的臺灣本土元素與在地關懷。
許立衡筆下的台北,是一座典型的電馭叛客城市。摩天大樓林立,人們在虛擬與現實之間來回穿梭,但氾濫的資訊卻使社會階級嚴重分化。
例如小說中最具代表性的兩個區域:「柑原」與「雲和區」,便充分展現出了這樣的對比。
柑原長年潮濕、建築失修,與現實裡的新北市有幾分相似,居民大多是底層的外國移工與社會邊緣人。相反地,雲和區則如台北蛋黃區,外觀潔白無瑕,甚至連居民的外表都乾淨無比,精準呈現了電馭叛客世界中「高科技,低生活」的社會結構。
而在這樣的世界中,臺灣的關鍵戰略地位,更使其成為了跨國企業勢力競爭的核心。政府為了安撫底層民眾,推行全民基本收入,並以虛擬娛樂麻痺群眾。治安與軍事則外包給跨國保全公司,導致企業權力凌駕於政府之上。
這些設定都呼應了當今台灣社會對於科技發展、社會福利與國家主權安全的討論,使小說裡的未來想像帶有強烈的現實投射。此外,書中也特別關注於新住民文化的呈現,奎所居住的大樓群幾乎全由東南亞、南亞裔的移工與難民組成。他們沒有公民資格,無法享受社會資源,只能聚居在城市邊緣的巨型社區自成體系。
巧妙地藉由現實裡臺灣外籍移工的現況,將電馭叛客裡經常出現的「邊緣人」概念賦予在地意義。
有趣的是,早在經典日本電馭叛客動畫《攻殼機動隊》中,就曾短暫呈現過臺灣的廟會花車與電音三太子形象,但那畢竟只是他者眼中浪漫化的東方符號。而《同步戰紀》則第一次真正從臺灣內部視角出發,在科幻情境中探討了文化融合與主體認同的議題。
包括對移工社群生活樣貌的細膩刻畫,以及奎身為膚色較深的「外來族裔」在臺灣社會中的處境。這些元素使作品帶有濃厚的在地風情,從街頭巷尾的破敗建築到路邊小吃的雨夜場景,都散發出台灣都市獨有的氣息。
作者巧妙地將臺灣的文化脈絡植入到賽博龐克圖景中,達成了一種精巧的平衡,既有對未來世界的天馬行空想像,又有對本土歷史與社會的投射,這點非常有趣。
是重生還是重現
在電馭叛客的世界裡,大型企業集團掌權,透過科技逐步掌控市井小民的一舉一動,經常被塑造成一種邪惡的隱喻。
這類型的作品通常描繪出一個極端資本主義社會,當中的未來,政府已經喪失治理能力,城市秩序實際是由企業集團掌控,公民不再受國家保護,而是成為企業的資產。無論是《銀翼殺手》裡的泰瑞公司,或是《電馭叛客2077》中荒阪集團的冷血操控,Cyberpunk作品始終對「企業壟斷」持著悲觀態度。
《同步戰紀》在這方面亦然,故事中的未來台灣,已不再由單獨政府掌控,而是被跨國企業與私人軍武財團分食。資本主義的極端化導致台灣社會階層固化,權力掌握在擁有技術與資源的少數人手中,而底層民眾只能依賴數位娛樂與基本收入計畫勉強維生。
然而這樣的設定,卻與我們現實世界的發展趨勢有幾分相似。如近期 Elon Musk 以科技巨頭之姿,插手美國聯邦政府運作的爭議,又或者如烏俄戰場中,無人機與人工智慧的運用,都使現代地緣政治蒙上一層陰影。國防安全不再只是國家層面的議題,而是逐步被私人企業慢慢掌控。
這些真實世界的趨勢,使《同步戰紀》中的未來想像顯得更加可信,甚至帶著一絲警世意味。當技術的進步成為權力的槓桿,我們所熟知的世界會不會也逐漸向這樣的未來靠攏?
可以說,它不僅僅是對賽博龐克的復刻,而是透過本土化的視角,探討我們這個時代正在面臨的真實問題。究竟是經典Cyberpunk精神的重生,還是現實世界的重現?或許是留給讀者的最大思考空間。
小結
作為一部台灣原創的科幻小說,我會給這本書非常高的評價。
書中成功結合了國際等級的科幻故事與只屬於台灣的本土意識,呈現出獨樹一格的風格。
一方面讓讀者感受到經典電馭叛客的迷人魅力,另一方面,又透過在地化的角色經驗和文化細節,為這些元素注入新的生命力。
在主題層面,書中也探討了自我認同、人性連結、科技獨裁等多重議題。讓讀者在讀完本書後,除了單純經歷一場刺激的科幻冒險,更能對其中隱含的文化意涵和思辨留下回味。尤其書中也可以看到許多經典作品的影子,像是《神經幻術士》、《潰雪》、《一級玩家》等,都在這本書中以全新的方式融合重現。
較可惜的是,我覺得這本書的結尾並沒有處理的很好,有許多疑問未被解答,收尾的是有些急促。
不過整體而言,仍是一本高分小說!不只有對於前輩作品的致敬,也可謂一次在地創作的嘗試,證明了台灣的科幻創作完全可以站上浪潮尖端,寫出屬於我們自己的未來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