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崎亮
譯者|莊雅琇 出版|臉譜出版
怎樣的地方,會讓人感到開心呢?
漂亮的造景、酷炫的噱頭,比起外在的物質提升,也許內部的心靈連結反而是更重義的一件事。
也許由一名設計師說出這樣的話是有些衝突,但對於山崎亮而言,建構出這種「人與人的連結」,其實正是現代物質社會中所不可或缺的。
本書由日本社區設計大師山崎亮所著,原本只是從事於景觀設計的工作的他,卻在機緣之下進入到了社區設計的領域中,在一次次實際參與了日本鄉鎮間的活化運動與社區改造後,逐漸開始思考有別於以往以功能、實用取向的設計思維,由「共創共享」出發,將藉由本書紀錄他這一路走來所得到的啟發與感想。
一萬人勝過一百萬人
「不是打造只讓一百萬人來訪一次的島嶼,而是規劃出能讓一萬人造訪一百次的島嶼。」
地方活化,在這個逐漸都市化、集中化的社會中越來越成為人們重視的議題,要如何創造一個地區的價值,勢必考驗著都市規劃師與在地民眾的創意與想像。
在台灣,我們很常見到城市或鄉鎮藉由當紅議題來推廣宣傳的作法,但當風頭過後,留下來的又會是什麼?
噱頭確實能帶來短暫的爆紅,本身也無對錯之分,但這就像是在建立一個品牌、人格,若單純只有噱頭,很難想像這樣的流行能夠帶來持久的效用,更別提後續的延續。
在書中,不難發現作者不斷強調著「延續」的重要性,從組織規劃、後續延伸,對於一個社區的規劃都是能否持久的關鍵。
如何創造價值,正如日本美感大師水野學口中所謂的「世界觀的創造」,山崎所更重視的是一個地方的價值創造。
價值勝過物質
「社群的力量乃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還記得在【翻閱城事:你不知道的中城小歷史】一書中,曾經讀到書中有一段訪談的的便是關於老舊社區活化的故事,在那篇故事中,作者團隊訪問到了致力推廣在地創生的「柳美術館」創辦人楊迪。
柳美術館原本僅僅只是一群東海大學生畢製發起的設計成果,在經過當地居民、學生的努力下,如今已發展成為了台中老城區社區活化的良好典範,而我想這就是藉由山崎亮在本書中所談到的「社群的力量」。
社區改造的成敗與否,關鍵仍是在於地方社群是否理解該地價值,而這裡所謂的價值並非是指設備升級、舉辦活動這類的物質提升,重點更是在於一項計劃的「核心價值」本身。
當我們在討論關於個人的未來規劃時,常常依靠的是自身的「核心價值觀」,這樣的概念套用於社區規劃,那麼一個地方是否能有未來,依靠的便是「社區價值」的檢驗。
以柳美術館為例,創始人楊迪便是以「生活中的藝術」作為出發點去思考社區的走向,從一扇門、一盞燈到一條巷子一個社區,期許以藝術作為人生中的一種嚮往與追尋,並結合附近柳川街區中本就多元的藝術氣息,最終成為了一個能夠不斷永續發展的新興社群。
由點到面
「一個人能做的事,明天即可動手開始。十個人能做的事,首先從建立團隊開始。一百個人能做的事或一千個人能做的事,便需要與行政單位合作進行。不必凡事依靠行政單位,先從自己能力所及之事著手;實在無能為力時,在與行政單位配合。」
社區營造考驗的不只是設計者的美感,更多的是組織架構與責任分配的問題,書中令我最深的一章莫過於山崎亮本身的領導能力,藉由個人、團隊帶領當地居民組織團結,這種即便只有一個人、十個人,都一定有能夠做到的事的觀點,也令人反思社區的發展究竟是誰的責任?
社區老舊死亡也許不是個人所造就,但在這個過程中,其實只要有人願意起身做點什麼,結果可能都會大不相同。
在書中,我們能夠看見日本家島的居民是如何以個人的小小之力重新振作繁榮、也能看到余野川水庫預定地的民眾如何靠著學生的力量創造共榮,而其中的共通之處,便是在於每個人都盡力付出自我的一小部分。
創造人與人的連結,並讓所有人參與其中,由點到面的過程,便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小結
要說這本書是關於社區營造,我覺得更像是一本關於領導哲學的書。
在我們的印象中,設計師的工作很多時候還只停留在視覺、觸覺的表面概念,而山崎亮所設計的卻是更加核心的人心與感受,無論是團隊的組織設計還是後續的永續發展,他更像是一名設計價值的設計師。
還記得國小時,學校常常會舉辦許多社區改造、社區活化的活動,對於當時的我總是會認為就是一個大家一起出去玩樂一天,體驗參與後,明天繼續過回正常生活的活動。
看似做了什麼,卻又甚麼都沒做到。要如何將社區營造的概念融入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中,靠的便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而這樣的連結絕對不是靠著一年一度、一天的參與活動能夠達成,更多的是延續這項工程,並將土地與生活結合。
書中的故事,不僅讓我們更加了解社區設計師的工作為何,更重要的是也讓我們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個居民的責任為何。
了解自己生長的土地、並加以照顧它,便是社區參與的基礎力量。
當故事來讀也好,這本書推薦給熱愛自己生活的這塊土地的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