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oseph McCormack
譯者|曾婉琳 出版|今周刊出版
你曾留意過,自己每天會點開手機多少次嗎?
根據美國市調機構Dscout調查,一個人每天會點擊、滑動手機螢幕的次數高達2617次,22%的年輕人平均每幾分鐘就會察看一次手機。
訊息、通知、鈴聲,各式各樣的提示彷彿形成了一道道噪音,在Wifi所覆蓋的範圍下不斷重複撥放著。
這些噪音使得我們的專注力被嚴重掏空,隨手可得的資訊、加上資訊過載的壓力,導致人們的注意力被這些碎片化的訊息不斷分食殆盡。
碎片化的資訊就像是零食,逐漸取代了專注下所能產生的生產力正餐,貌似這樣的問題實際上已無法從根除去,隨著科技不斷進步,這些噪音只會越來越大聲。
而本書的作者Joseph McCormack則嘗試提出了重要的問題。
「我們該如何調適以在這個過度吵雜的世界中生存?」
碎片化的訊息、通知佔據了現代人的每一天,而每個app的開發者都不斷地在爭奪著我們的時間。
書中,作者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論點,他認為現代社會裡,時間其實並不是稀缺資源,只是我們都把時間浪費在了不該浪費的地方。
自我導致的稀缺姓,以我自己為例,我一週平均每天會花費約3小時的時間在手機上,IG、FB和YouTube 這類的社群軟體則佔了其中大半部分。
然而,你是否想過這些軟體對於一個人的專注力到底會造成多大的危害?
噪音的力量
根據美國CBS研究指出,即便只是被打擾了3秒鐘,工作出錯的機會將來到未被打擾時的兩倍以上,同時,我們還會需要花費大約25分鐘才能夠重新回到專注的狀態。
而這樣的過程甚至還是每天不斷重複,一封新的Email、一個新的通知,在不知不覺間,我們似乎很難在現代社會中找的一個完全專注的狀態。
在【心流】一書中,作者Csikszentmihalyi將「分心」視為了進入心流狀態的最大敵人。
我們都曾一度認為自己是一個能夠多工的人,卻渾然不覺這種所謂的多工,實際上不但使整體工作效率變低、且大腦在多工狀態下也可能導致多巴胺過度分泌的成癮反饋,而最後陷入到了在不同刺激中不斷尋找最刺激的無盡循環中。
之於生活
資訊噪音不僅影響我們的注意力,更可怕的是也可能使人喪失短期記憶的能力。
在【和手機分手的智慧】中,作者Catherine曾以RAM來比喻人類大腦記憶的運作,一般人的工作記憶有一定的極限,每當我們點開手機,腦袋裡的資源很容易會被各種刺激填滿,最後導致工作記憶過載,這時便會影響到大腦將工作記憶轉為長期記憶的過程。
之於工作
過多的資訊除了影響單一個體的工作品質,資訊過載也可能讓企業的溝通變得無效率。
每天越來越多的會議和Email來往,過多的資訊很容易讓組織內部溝通被無意義的通知給堵住,最終導致組織內只剩下上對下的單向溝通,進而造成內部運作失靈。
之於教育
科技取代父母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常見,尤其每當我在路上看到父母推著嬰兒車而裏頭的孩子只是不斷盯著眼前平板的畫面,總是會感到莫名的焦慮。
兒童教育作者王宏哲曾提過,如果沒有適當控制孩子使用多媒體的時間,將會影響到兒童整體感官學習的發展。過度的資訊噪音可能導致兒童追視混亂、缺乏注意力與耐心。
反噪音
所以,我們到底該如何調適以在這個過度吵雜的世界中生存?
1.主動降躁
當你發現自己已經被噪音環繞,導致混亂甚至痛苦的時刻,請試著讓思緒沉澱下來,大腦渴望安靜,因為只有當我們靜下來後,才能真正補充專注力。
可以利用沉思、寫作的方式試著探索自己的內心,並在誘惑來臨時大聲說不。
若有餘力,可以嘗試在家中製造出資訊隔絕的角落,遠離電腦、手機、電視,創造一個與自己獨處的空間。
2.化繁為簡
嘗試把目光放在少數較優先的事上,而非更多。試著設定一個屬於自己的目標,像是閱讀多少頁的書、跑幾公里的步、寫出一首詩等等,利用目標將自己的專注力刻意引導到單一活動中,並專注在當下。
3.安靜時刻
世界很忙,那就為自己空出一個專屬於安靜的時段吧。
可以是睡一覺也可以是散個步,規劃出一個特定時間不使用3C產品是一個好的出發點,讓我們能夠在吵鬧的世界中保留一個沒有噪音的時段。
小結
我認為,每天設定3C禁止時段真的是擺脫噪音的好方法。
以我自己為例,我平日盡量在早上7點前與晚上10點後不去使用任何3C產品,這其實比想像中的有挑戰性許多。
尤其以前很常會追劇追到睡前,所以對我來說睡前不用手機真的會有點戒斷的症狀。後來是靠著閱讀器漸漸取代滑手機的衝動才努力調整過來,雖然偶爾還是會拿起來偷滑一下回回訊息啦,但確實對於我的專注力有很大的改善,也讓我的睡眠品質更好。
在這個大資訊時代,我們也許很難做到完全的數位極簡,但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折衷的方法,嘗試幫助我們減低噪音的干擾,如果你和我一樣有時覺得喘不過氣來,別擔心,大家都是一樣的。
讓我們一點一點,努力奪回人生的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