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atherine Verdery
譯者|梁永安 出版|衛城出版
Katherine Verdery是美國著名的人類學家、文化學家,也是研究東歐蘇聯體制下集體社會與共產主義的先驅。
1970與1980年代的東歐國家是一個截然不同的地方,由於從小就被教育著蘇聯的共產主義是多麼可怕與邪惡,Katherine從小便對於「鐵幕」背後的生活既好奇又害怕。
直到大學畢業,因為對於羅馬尼亞的興趣使然,在因緣際會之下她成為了第一批進入羅馬尼亞進行學術研究的美國人類學家,在當地展開了長達數年的田野調查研究。
作為一名美國女性,獨自一人生活在當時還是蘇聯成員國的羅馬尼亞小鎮上,雖然一開始還顯得格格不入,但在與當地人實際交流後,Katherine的整個學術生涯、友誼、個人情感生活、以及自我認同,從此與這個遙遠的國家綁在了一起。
而本書講述的內容,便是關於這樣一位人文學者是如何因為當時的政治環境、國際關係,一步步被羅馬尼亞共產制度下的祕密警察認定為間諜行動並加以跟蹤、監視。
「沒有甚麼比閱讀自己的秘密警察檔案會更讓你納悶自己究竟是誰。你的所有活動、所有動機全被記錄下來,一頁一頁地供人用一種你完全不認識的邏輯解讀。」
2008年,早已年過半百的Katherine Verdery在朋友的慫恿下第一次閱讀了自己在羅馬尼亞時被當地祕密警察監控後所記錄下的檔案,而在閱讀了這高達2700頁的檔案後,Katherine 才真正意識到當年自己在羅馬尼亞當局的眼中到底是怎麼樣的存在。
檔案裡包含祕密警察跟監、竊聽、竊錄、甚至是侵入她入住飯店的所有紀錄,雖然Katherine當時早就了解到自己在羅馬尼亞被秘密警察盯上,但實際閱讀由安全官與秘密警察所寫下的文字時,還是令Katherine感到無比的恐懼與憤怒。
而其中最令Katherine感到難受的是,檔案中也包含了大量「線民」提供的資訊,而這些線民包含如Katherine借住的人家、只有一面之緣的店家、住家附近的和藹鄰居等等,而更令人感到難過的事,也包含當時她每日生活在一起的親密好友們。
社會性的監控
對於檔案中這些好友的告密,Katherine起初的反應是感到困惑。
朋友與同事成為線民,甚至捏造謠言與不堪的謊言以迎合祕密警察,當Katherine逐漸拼湊出整個監控系統的樣貌時,接者感到的是憤怒的情緒,甚至覺得自己被背叛,彷彿當年在羅馬尼亞的人際關係似乎染上一層陰影。
於是接下來數年,Katherine開始頻繁來往於羅馬尼亞,藉由和這些曾經的線民與祕密警察們進行訪談,試圖解開心中的結。
她在與曾經告過密的朋友訪談後,發現每個人被祕密警察吸收成為線民的理由有很多,可能是被威脅、可能是利誘,也有少部分是自願,但更多的人是因為生活在複雜而交疊的社會網路之中,才被攪和進這個系統中。
祕密警察、線民與被監視的目標,在當時東歐的共產社會下,這種複雜交織的關係其實變來源於整個國家結構上的「社會性監視」。
事實上,祕密警察並不總是那麼秘密,他們也是社會的一份子,當脫下制服後,他們是鄰居、是朋友、是同學、是親戚甚至是朋友。
他們與線民、與被監視者的關係,因為這種「社會性」的結構使得界線更加模糊,你以為你只是在與朋友閒聊,但其實對方是在套你的話;你以為自己只是說了無傷大雅的小事,實際上缺深深傷害到被監視的目標。在這種社會氛圍下,將很難辨別究竟誰才是真正的加害者、誰又是被害者。
當加害者成為受害者
其中很有趣的觀點是,Katherine在與曾經告過密的朋友訪談中發現,雖然多數人都對於自己曾經的線民身分感到自責與愧疚,但是有部分的人卻認為在這段關係中,自己同樣也是受害者。
他們主張,就是由於Katherine的出現才使得自己需要被迫與祕密警察合作,他們將自己解釋成為了體制的受害者,他們被迫成為線民、被迫告密,無論是被脅迫所帶來的恐懼或是背叛朋友所帶來的焦慮,其實都造成了這些線民極大的傷害。
罪責在誰?
既然線民與被監控者都認為自己在這樣的監視活動中是受害者,那究竟誰該為這些秘密活動負責?
Katherine在2012年前後陸續找到了當初負責監視自己並吸收民的幾位前秘密警察,試圖藉由親自訪問他們找到答案。
令人意外的是,這些祕密警察似乎也不認為自己是這些行動中的加害者。
從現實面觀察,這些監控行動確實就是由這些祕密警察親自執行,但在他們眼中,多半認為自己並沒有對任何人造成實際上的傷害。
在他們心中,自己做的事就只是在保護自己的國家,如此而已。
「我們無法究責個別的軍官,他們的罪責只在於加入國安局,我們只能究責整個機制和它所服務的黨。」
正如Hannah Arendt在【平凡的邪惡】中對於納粹黨衛軍Adolf Eichmann的論證,極權政府的本質,正是將所有人都化為行政機器上的為小齒輪,藉由將邪惡分散在整體社會之上來淡化邪惡的事實,在這樣的社會體制下,細小的惡意被分配給所有人來執行,小到沒人發現自己做的是可能傷害到他人。
而這也帶回了社會性監控的概念,在羅馬尼亞工作分工極度細緻且模糊的社會體制中,我們很難去區分誰是真正的惡人,每個人都認為自己不該被追究,於是便沒有人受到追究。
小結
閱讀下來,我發現很難分類本書的定位,融入了Katherine 半回憶錄式的寫作,同時,解密報告中以第三人稱的敘事方式又讓書籍在閱讀時多了點偵探小說的氛圍。
本書探討的又是非常嚴肅的社會、民族性議題,也因此整本書讀起來是十分錯縱,卻又紮實。
藉由書中內容帶來的啟發,也可以反思我國白色恐怖時期類似的處境。
其實在閱讀這本書的當下就一直會聯想到國民黨恐怖執政年代的種種,包含對於人民的監控、讓人民相互告密等等,如同羅馬尼亞政府在民主化上公開的監控報告,藉由公開當年的的各種檔案,人們才有辦法更加了解事實與真相。
Katherine藉由重回故地並與報告中的人進行訪談,重新解開了心中被攪亂的結。
整本書讀起來順順的,可以當作一本普通的回憶錄來閱讀,當然也可以更加深入思考書中對於民族、哲學的思辨,就看你想如何閱讀這本書,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