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承右 譯者|郭佳樺 出版|大是文化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呢?
對於仍在青春期的學生們而言,這個看似簡單的問句,卻不一定那麼好回答。
「因為這樣才能考上好大學。」
「認真讀書才能找到好工作。」
很多時候,我們會下意識地給出那些他人告訴我們的理由,將別人對我們的期待,變成了自己的答案。
但是,光是滿足社會對於我們的期待,考上一個好大學、得到一個好工作,這樣的人生就足夠了嗎?
韓國教育作家曹承右在這本《讓10000+人愛上讀書》中,嘗試以自身教學的經驗,為那些在人生路上找不到方向,認為自己不適合讀書的年輕靈魂們,給出了一個不一樣的指引。
有目標才能賦予學習目的
對於成長在亞洲教育環境裡的多數人而言,「為什麼要讀書」這個問題應該並不陌生。
傳統的填鴨式教育,往往讓讀書與學習的意義,被簡化成純粹的成績、升學,或滿足他人的期待。
特別像韓國這樣的菁英主義社會,若是一個人未能進入名校,幾乎就等於喪失了社會生存的權利。
然而,這種學歷至上的體制,最終的結果便是讓許多人在求學的過程中,漸漸迷失了學習的真正價值。
作者在這本書中,提出一個重要觀念,他強調唯有當我們為學習賦予目的時,學習才會有意義。
也就是說,我們之所以讀書,並不只是單純為了迎合外界的期待,更重要的在於幫助自己找到生活的目標,讓個人生命變得有所意義。
目標的重要性在於,它賦予了我們努力的理由。這樣的理由也許非常個人化,但正因如此,才讓無聊的學習過程能變得更有目的。
沒有目標的學習,就像在大海中獨自漂流著。因為沒有方向,自然無法抵達理想的彼岸。
而當我們能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學習目的,就能更清楚地了解為何我們需要努力。
例如,一個目標要成為醫生的人,就會意識到學習科學知識是未來志業的基本功,因此也會更積極地去尋求相關知識。
而夢想成為作家的人,則會明白閱讀與寫作是實現夢想的必要條件,自然也會努力練習相關技能。
這種以實際目的作為導向的學習,正是主動學習的根本,而這也是通才教育中,很難實現的一點。
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目標也並不一定要很遠大,但它必須是與我們的內心價值一致的。
像是有些人學習的目的,可能是為了成為一國的外交官員,但有些人也可能只是希望能幫助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只要目標能與內在價值連結,學習的過程就不會再是枯燥乏味的任務,而是能成為塑造自己人生的精彩旅程。
心態改變是變強的開始
當我們面對挑戰或困難時,可能偶爾會陷入「反正我就爛」的想法之中。
反正就是這樣了、我就是這樣的人、做什麼都無法改變了……
這種故步自封的思維模式,也就是所謂的「固定心態」,它總會出現在我們生活面臨重大轉變的時候。
看似幫助了我們避免失敗的痛苦,但這樣的思維,卻也可能使人陷入逃避挑戰的惡性循環中。
因為自我懷疑,於是逃避努力。一逃再逃後,最終乾脆全部放棄。
更可怕的是,這樣的鴕鳥心態,即便到了成人階段,還是可能繼續影響著我們所做的每個決定。
也因此,曹承右認為一個人若想要真正獲得成長,改變心態將是第一步。
「我做不到」和「我還沒做到」之間,差的可不僅是一個字,而是一種根本上的心態差距。
前者是放棄擺爛,後者則是對自己抱有希望。
這種心態上的轉變,不僅能讓我們勇敢面對困難,也能幫助我們發現自身的潛力。只要不輕易認輸,就能在一次次的小小成功中,慢慢累積自信,變得更加強大。
即使我們身處充滿壓力的學習環境,只要能以「成長型心態」看待挑戰,就能將壓力轉化為動力。這種心態讓我們不再害怕失敗,反而能積極迎接挑戰,進一步突破自我。
書中有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作者談到,真正的強大不是天賦異稟,而是懂得從失敗中站起,持續進步的勇氣。改變心態並非一蹴可幾,但每一次的嘗試都能讓我們離目標更近一步。
沒有人天生就擅長一切,成功的關鍵在於後天的努力與積極的成長心態。當我們開始改變對自己的看法、相信努力能帶來改變時,學習的態度和結果就會發生轉變。
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節奏
無論是學生時期還是成年之後,學習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節奏。
因此,比起盲目模仿他人如何學習,更重要的其實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許多人對於學習感到挫敗,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能力不足,更可能是因為還未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例如,有些人習慣趁一早精神最佳時來學習,而有些人則喜歡透過每天零碎的時間來學習。
無論你習慣的是哪種的學習方式,都沒有關係,最重要的在於學會根據自身特質不斷調整學習的策略。
在書中,作者曾提到一個年輕學生的故事。這位學生對傳統課堂式教學難以專注,老師和家長因此認定為他「不適合讀書」的人。
直到這位學生開始透過線上課程,以不同於學校教育的方式學習後,成績才迅速提升,並重新建立對學習的興趣和自信。
這也讓曹承右深刻感受到,許多時候並不是學生不會學,而是需要找到對的學習方式,幫助他們進步。
不必追求「完美」的學習計劃,而是注重持續調整與嘗試。找到自己的學習節奏,不僅能提升效率,還能減少學習過程中的壓力與挫折感。
當我們能以適合自己的方式學習時,學習將不再是負擔,而是一種累積成就感的體驗,幫助我們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目標與理想。
小結:一本寫給學生的改變之書
整體而言,本書主要是寫給仍在求學階段的學生們閱讀。
因此,書中舉得例子對於出社會的我而言,可能會稍稍覺得遙遠。不過,這並不代表這本書不適合由成年人來讀。
書中提到的各種學習心態和方式,即便是套用在成人學習上,仍是非常受用。而除了純粹的心理勵志外,書中其實也提供了很多立即就能執行的技巧,幫助增加我們的學習能力。
例如像是番茄鐘工作法、曼陀羅九宮格、80/20法則等,是本既勵志也實用的書。
如果你是在學中的國中生、高中生甚至是大學生,那麼這本書會特別推薦給你。
延伸閱讀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閱讀書評 | 談談我們閱讀的原因與方法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閱讀書評 | 如何重新定義工作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