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ill Gates
譯者|鄭方逸、張靖之 出版|天下雜誌
「疫情爆發無可避免,但是否演變為全球大流行卻是我們的選擇。」
流行病學家Larry Brilliant
還記得2015年時,在Youtube的TED論壇上無意間觀看過Bill Gates在溫哥華針對傳染病預防的TED演說,雖說那場演說主要是針對於2009年席捲全球的H1N1和2014年的伊波拉病毒,但隨著Covid19的全球爆發,Bill Gates在那場演出中所提出的觀點卻也反映出了實際上我們從未從過去的災難中學到教訓,精準預測了人類未來。
想到比爾蓋茲,我想多數人比較容易聯想到的都是他做為一名企業領導者、一名創意發想者的一面,實際上,自從Bill於2000年逐漸淡出微軟的實際經營後,他的事業重心漸漸轉向到了公益與全球性議題的活動之中。
例如像2000年成立的比爾及梅琳達·蓋茲基金會、Gavi疫苗聯盟等,他目前主要致力於改善全世界的健康、教育與貧窮問題。
而其中見空議題也包含像是瘧疾、結核病、愛滋病等第三世界國家常出現的傳染病,所以Bill Gates在這一方面的投入比多數人所想像的還要深入,也因此,當他在2015年預測到了2019年的covid19全球大流行,並非只是偶然。
本書寫於2019年12月Covid19病毒自中國武漢爆發以後,Bill在本書中針對他這2年來觀察各國應對這場全球大流行的措施與政策,提出他的的想法,並結合他自身對於流行病長時間的投入,試圖提出國際間針對這類大規模災害防範的不足之處,同時也在書中說明他自己在這兩年抗疫過程中投入醫療救援、疫苗研發的理解。藉此,他希望人類能夠從中學到教訓,病真的準備好迎接未來的下一場流行疫病。
系統運作能力的不足
從Covid大爆發時,歐美各國對於covid的處置與政策,不難發現多數國家幾乎都沒有針對這類災害訂定一套標準的防禦措施,除了像香港、台灣、中國與日本等曾於2003年SARS疫情期間遭受過類似災害的國家外,世界各國相對缺乏了對於肺炎傳染病的防疫系統。
同時,他也在書中提到,除了各國缺乏國內的指揮與防疫系統外,一大問題在於國際間也同樣缺乏一個能夠有效監控全球性疾病的管道,缺少一個資金充足、獨立於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和各國政府,專門用以預防傳染病的機構。
從這次WHO在處理Covid19的經驗來看,很明顯WHO雖然能夠提供世界各國大方向的防疫措施、但整體的應變速度、運作效力和團結度都再再證明國際組織因為被各種國際法規、章程、各國國內法的限制下,很難起到緊急應變的功能,也因此Bill認為在這方面應該要試著參考全球小兒麻痺應變中心的作法,創建一個更及時的全球應變中心,他也對此提出了一個名叫「GERM全球流行病應對和動員團隊」的構思。
全額支薪、定期演習、在世界各國都有獨立於政府但又能與各國政府橋接的專業人員,這個組織唯一的工作就是在避免下一場流行病的發生。
從事前的數據統計、疫情監測到爆發後的疫苗研發、藥物研發、物流通訊、緊急應變等,我們應該要像對待戰爭一樣,擁有一支專門打擊流行病的防疫部隊,才有可能在下一場流行病爆發時及時阻止。
非藥物與藥物手段
在抗疫的措施中,主要包含非藥物介入與藥物介入兩種防疫方式,非藥物手段指的是如勤洗手、酒精消毒、配戴口罩與社交安全距離等日常執行的相關手段,藥物則是如解藥、疫苗研發等事後的防範。
在藥物與疫苗研發的部分,Bill Gates認為這次Covid19創下了人類史上相當驚人的成果,在疫情爆發後的短短一年內便順利研發、測試並生產出能有效對抗病毒的疫苗,並於爆發2年後生產出相關藥物。
雖然對於流行病而言1年就已經能夠產生巨大傷害,但相比過去的研發時程,這次的爆發確實證明現代醫療科技與技術的進步。
而相對於藥物,Bill認為各國反倒是在非藥物介入這一塊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包含WHO、美國或英國等政府,對於染疫前的防範其實非常失敗,而他認為非藥物介入對於減緩確診曲線、增加醫療承受力都能起到非常大的功效,他認為多數歐美國家在執行非藥物介入措施仍過於保守。
而這樣的缺失其實也來自民主制度本身的缺陷。
對於非藥物介入,如果措施運作得越好,執政者反而更容易受批評,因為越早實施、確診便會越少,這也導致越多人會認為政府的措施是沒必要的。
這其實從我國政府之前提出的各種準三級、類三級等防疫規範就能規知一二,在有執政壓力下,多數民主政府對於非藥物介入的手段多趨近保守。
貧富差距
對於全球大流行病的防範,本書中Bill也將重點放在了全球貧富差距的議題上進行討論。
2021年1月,當Covid19疫苗剛剛推出之際,WHO曾提出一項非常驚人的數據。數據中顯示,當時49個高收入國家接種了約3900劑的疫苗,而在全球所有低收入國家中,卻只有一個國家接種了25劑的疫苗。
一個疫情衍伸出了兩種非常不同的世界,而這點不只在於疫苗分配上有所影響,醫療資源、檢測能力與遠距教育資源等等都會因為一國的所得有明顯差距。
這並非Covid特有的現象,無論是瘧疾、愛滋或腹瀉疾病上,低收入的熱帶國家所受到的疫情引響都遠遠超過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
對於全球防疫,我們不該把視野侷限於單一國家中,而要有效避免病毒傳播最有效的方法,其實就是增進世界各國的衛生、醫療系統,Bill提到,最理想的情況還是藉由高收入國家每年提撥固定資金投入於低收入國家的醫療系統中,雖然這麼說,但他做為一名企業家也很明白這是非常理像化的夢想。
小結
對於如何終結疫病大流行的威脅,Bill在書末表示關鍵還是在於創新的力量。
不只是採用新技術或研發新疫苗,也可能是如新做法、新政策、新方案等等。
以居家辦公為例,他認為隨著科技不斷進步,人類將有越來越多新工具與手段來防止災發生。疫情讓大家不得不重新思考,那些我們認為的「常態」其實是能被打破的,人類正在接近一個臨界點,而工作場所的變革,將只是各個領域變化的前兆。
觀察目前台灣的疫情再來閱讀這本書,真的非常有趣。還記得在疫情剛爆發時,台灣曾是防疫前段班,但時間一拉長,顯現的是我國即使經歷過2003年SARS的摧殘,在防疫手段上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當然,也並不否認這與台灣被中國排除於世界醫療體制外所導致,但藉由閱讀本書,我相信台灣對於流行病防疫確實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也讓我反思,現在還能夠健康地過著日常生活,要感謝許多醫療人員、研究人員的犧牲奉獻,也期待能有更多人都能讀讀看這一本書。
「全球疫情再起不是會不會發生,而是何時會發生。」
希望下次發生時,我們已經準備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