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ngelika Franz、Daniel Nösler
譯者|區立遠 出版|漫遊者文化
對現代人而言,我想「不死族」這個概念,應該都不會太陌生吧?
無論是影視作品中氾濫到不行的「殭屍」、動漫作品中經常會出現的「骷髏怪」,又或者是文學小說中各種華麗的「吸血鬼」。這些半生不死的怪物類型,早已成為現今流行文化中廣泛出現的角色,漸漸淡去了身上原有的恐怖色彩。
但你曾經想過,這種「不死怪物」的概念為何會如此流行嗎?
又或許該問,為什麼不死族的概念,能夠跨越文化、信仰和語言的藩籬,不斷在不同的社會以不同的樣貌一再出現呢?
這本《砍頭與釘樁》,就是要藉由嚴謹的歷史與科學角度,帶領讀者們一同探討這些不死族的故事。書中從他們怎麼誕生、如何分類以及對於現實社會的影響談起,層層揭密並記錄下這群不斷隨著人類文明演進的怪物們。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殭屍作品的愛好者,那這本書可千萬別錯過了。
深植人心的不死恐懼
談不死族前,想先來談談我們為何會感到恐懼?
在牛津出版的《恐怖》一書中,社會學家 Darryl Jones 曾經提到「特性清晰的邊界」,是恐怖感受最常誕生之處。這類邊界像是「他者與自我之間」、「固態與液態之間」、「人與非人之間」,在各種清晰概念的模糊邊界處,恐懼往往源自其中。
之所以會如此, Darryl 主張是因為人類生來對於明確、完整、統一的強烈追求,我們總希望許多事物能夠黑白分明,這種渴望之強烈,以至於當某件事物一但落入、甚至穿越了黑白分明的邊界後,我們的精神便可能感到強烈的動搖。
例如,人類的皮膚就是一條明確的邊界,它分割了自我與他人、內部與外部,以及最重要的生與死。也因此,一但我們的皮膚受到外來傷害而破損、割裂時,當血與肉由這條邊界溢出,跨越了本該分明的界線,恐懼便會油然而生。(當然我想疼痛感也許是更大的理由)
就像是人體臟器一但脫離軀體,就從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變成了汙穢的髒東西;而血液一但流出管壁之間,就成了令人退避三尺的汙染源。
同樣的道理,這樣的邊界僭越,正是「不死族」能夠跨越文化藩籬使人恐懼的理由。
從石器時代到現代社會、再從中國到北歐的斯堪地那維亞,不死族的概念,一直是種深植人類本能的恐懼。這種介於半生不死的存在,模糊了生與死之間的界線,如同活物與白骨之間,那段令人不忍直視的腐爛階段,總會讓人感到不寒而慄。
而在這本書中,Angelika Franz 與 Daniel Nösler 兩位考古學博士,便是藉由人類這種與生俱來畏懼邊界的心理,推敲了「不死族」的概念是如何超越文化與種族的藩籬,成為一種永不退流行的奇想。
恐懼的延伸:砍頭與釘樁
當然,人類對於不死族的恐懼,若只是單純存在於傳說之中,那倒也不會造成太多的麻煩。
如果只是把它們當成有趣的故事聽聽,當作電玩遊戲中時不時出現的龍套敵人,我想也不失一種趣味。
不過,若從人類的歷史一窺,就不難發現我們多數的時候,其實很難把這樣的恐懼侷限於想像中。
早在中世紀的歐洲,吸血鬼與復活人的傳說便曾引發過大量真實的社會恐慌。某些村落會因為連續幾位村民的離奇死亡,開始懷疑死者並未真正死去,而是變成了吸食活人精氣的不死者。為了阻止他們從墓中重返人間,村民會開棺檢查屍體,若發現屍體未腐爛或嘴角帶血,便會大興施作各種「防不死」的儀式。
諸如現代流行文化中常見的木釘打心臟、砍頭、焚屍,又或者是更加極端的把屍體到著埋葬、以巨石壓棺或者活人的獻祭,幾乎把我們能夠想像的可怕儀式通通做過一遍。
然而,這些歷史紀錄聽起來或許駭人,但在當時,卻是理性與科學尚未普及時,人們用來解釋並掌控對於死亡的恐懼的唯一方式。更重要的是,這些儀式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了人們對於不死族帶出的秩序崩壞的深層焦慮。
這些不死怪物的傳說彷彿在說,死亡若無法終結,生命就無法前行,死者若無法安息,那活人也將無所歸屬。
如同前面 Darryl Jones 對「特性清晰的邊界」的論述,人們對於活死人的恐懼,本質就是一種對於界線遭破壞的畏懼。當死者行走於生者之間,生與死的界線被淡去,在缺乏科學的年代中,人們便可能將這類恐懼帶入活人生活的領域,最終甚至把對於死者的恐懼轉向活人。
我們從書中大量歷史事件與民俗觀念,就不難發現不死族從來就不是單純的神話角色,雖然活死人多半只存在故事之中,但它帶來的恐懼卻能延伸到現實,反映出活著的人們對於死亡與失控秩序的恐懼。
而這些焦慮,一旦遇上了像是瘟疫、戰爭這類社會動盪因子,更可能被激化,進而轉變成了對於特定族群的指控與直接迫害。
像是歐洲著名的女巫獵殺,或是中世紀農民對於特殊疾病患者的歧視,都再再證明了我們對於活死人的恐懼,是真的可能延伸至活人身上,並可能憑藉這股想像恐懼,做出現代社會難以理解的可怕行為。
好在,隨著不死族概念逐漸被現代文化娛樂化後,這種現象也暫時走入了歷史,我們也只會在這類史書中一窺其貌,暗暗慶幸所處的時代,至少不用再因為某些虛構的恐懼,去承受那些血腥殘酷的人性考驗。
文化中的不死族
雖然前面談的議題都比較嚴肅,但《砍頭與釘樁》的內容實際上並不完全是沉重的歷史與社會分析。相反地,書中也提出了很多有趣的文化脈絡的觀察,將不死族如何在不同時代與地區中被重新詮釋、吸收,甚至娛樂化的過程給記錄下來。
舉例來說,書中分析了現代電影與書籍中,吸血鬼的形象是如何從過去「吸食人血的醜陋妖怪」轉變為「有點性感的高冷紳士」。對於習慣現代吸血鬼文化的我們,或許很難想像吸血鬼的「帥氣紳士」印象,其實是非常後現代的產物。
從 Bram Stoker 筆下經典的德古拉伯爵,到《暮光之城》中帥氣迷人的愛德華,這種由敵意轉變到迷戀的過渡,也反映出了現代文化焦慮的某種變形。我們不再只是單純地害怕異類,而是開始渴望與之融合,甚至幻想擁有「不死」這種曾被視為詛咒的能力。
畢竟,在一個逐漸高齡化的社會裡,永生不死的吸血鬼,似乎反而成了一種永恆青春的誘惑,令人著迷。這點從現代浪漫文學中,吸血鬼往往被描繪成青春永駐、外貌俊美並擁有無窮智慧與力量的理想對象便可見一斑。
像是愛德華這種在陽光底下會閃閃發光的吸血鬼情人,不只滿足了部分人群對於青春愛戀的想像(畢竟誰會想和吸血鬼老頭談戀愛),也間接顯露出了現代人努力對抗衰老與遺忘的某種渴望。
而同樣的轉變,也顯現在了殭屍類型中。
早期人們對於殭屍的形象,多半來自宗教禁忌或巫術信仰,例如海地巫毒教中的「殭屍僕人」,又或者像撒旦儀式中召喚出的活死人。反觀現代殭屍的敘事,則逐漸遠離宗教意象,轉而演變成一種對於資本主義、自然破壞或人性失序的批判工具。
像是電玩《惡靈古堡》,或如《陰屍路》、《屍速列車》這類影視作品,都能發現現代社會裡的殭屍,早已不再是恐怖的主體,而是失控系統下的延伸產物,成為象徵著文明崩潰的符號。
殭屍不再因為詛咒或儀式而誕生,而是因為人類的貪婪、自然的破壞或各種人性的敗壞而產生,而主角的生存掙扎,也早已不是為了對抗怪物,更多的是尋找秩序殘骸中僅存的人性。
小結:一本獨特但不失趣味的歷史佳作
整體而言,我認為《砍頭與釘樁》是本主題有點小眾,但內容不失樂趣的作品。
其實當初會翻開這本書,只是單純地被精美的書封設計給吸引,原本以為內容會是更加難啃的學術作品,結果沒想到出乎意料地好讀。書中的寫作流暢、考證也很扎實,兩位作者把吸血鬼、殭屍這類「不死族」的文化史寫得非常有趣,雖然內容確實有點冷僻,但倒也不到難讀,很推薦給對於這類題材感興趣的讀者。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跟隨著兩位作者,走入一場穿越千年的掘墓冒險,從史前墓葬的埋葬方式、歐洲中世紀的砍頭儀式,再到現代文化對不死者的迷戀與再造。這些不同時空的記錄與想像,都能使我們對這種深植心中的恐懼,能夠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讓我們能意識到,這些傳說中的恐怖怪物,也許並不單純是為了嚇人而生。它們同時也像是一面鏡子,照映出了生者們對於死亡的某種恐懼幻想。
而我想,這也許正是不死族歷久不衰的原因吧!
透過想像,也讓不死族從未真正遠離我們的生活,而是以不同的面貌,不斷重生在我們的文化、敘事與藝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