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的任何行為一定都是抱持著特定目的去做的。
為了得到甚麼、為了達成甚麼,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非常容易因此迷失了自我。
如果做了一件事但目的卻沒能達成,我們便可能因此感到失落、焦慮甚至後悔。
在法國哲學家Frédéric Gros的【走路,也是一種哲學】中曾談論到了一個很有趣的概念,認為行為的本身即是目的,這個想法讓我最近思考了很多。
書中,他認為「走路」這件事在現代社會中多半被視為一種達成目的的手段。
為了去到一個地方,走路或任何交通方式在現代社會的唯一目的便是從A點移動到B點。
這種觀點聚焦在了走路所提供的結果,因為只要最後有到達目的地,走路的過程就能夠被結果合理化。
無論過程發生了什麼事,因為到了目的地,所以走路作為行為本身才有了意義。
行動本身就是目的
同樣是登山,有些人的目的是爬上最高的山頂,但有些人的目的卻可能只是單純的享受登山本身。
對於把山頂當作目標的人,如果最終沒能達成爬上山的結果,那這次的行動可能就會被視為是失敗的。
但對於把登山當成目標的人,因為登山活動本身就是目的,因此根本不會有失敗與成功的區別。
把行動當作目的的好處在於,這種思考方式幫助我們不會過度在乎一件事的結果,更專注於過程本身。
雖然是有點阿Q,但過度專注於結果的思考模式真的非常危險,只要一不注意我們可能就會陷入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的泥沼中。
以我自己經營社群媒體為例,雖然嘴巴上說不在乎數字,但那是不可能的。
這篇文發出能不能得到關注?
這個主題的成效會好嗎?
辛苦寫出的文章怎麼都沒人點讚?
我是不是應該試著寫更多蹭流量的文章?
即便不是一開始的出發點,但我想很多創作者應該都曾陷入這種結果導向的思維中,漸漸忘記了過程的喜悅。
而對我而言能夠幫助自己走出這攤泥沼的,通常仍是創作的過程本身。
每當發現自己陷入了結果導向的思考時,我都會將自身完全投入於創作的過程本身。
「好喜歡自己寫下的文字!」
「我這篇文寫得好開心!」
「寫作太棒了吧!」
並不是要鼓勵孤芳自賞,但這種在過程中找到的成就感真的能夠持續的比任何結果所帶來的快樂更久。
當行動本身就是目的,你在行動當下就已經完成了你的目的。
在過程中找到樂趣
在作家Robert Pirsig的小說【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中,很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在描寫主角維修自己老舊摩托車的橋段。
想到維修,多數人可能在乎的比較多是最終損壞的物品到底有沒有被修補好,不同的是,書中的主角卻是將注意力全部放在了維修摩托車的過程之上。
親手觸碰每一個零件,在維修的過程腦中不斷思考每個零件的功能和它對於整輛摩托車的意義,最終在維修車輛的過程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樂趣。
雖然很多時候他最終會發現摩托車光憑自己根本修不好,但藉由賦予維修過程樂趣,即便摩托車最終仍是壞掉的,但他仍在過程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快樂。
回到生活本身,如果我們能夠在所有行為的過程中找到樂趣,那所做的每一件時都會是富含意義的。
雖然想去的店今天沒開,但路上碰到了一隻可愛的貓貓,那即便買東西的目的沒有達到,也不會因此感到失落;雖然減重計畫失敗了,但卻愛上了健身帶來的疲勞感。
學習在過程中找到樂趣,即便結果不如預期,也將無法把行動的意義本身帶走。
練習專注當下
看不見不等於不存在,你所處的世界,比你所看見和經驗到的大非常多。
把行動當作目的本身還有一個好處,它仍夠讓我們更加專注於現實本身。
【成為自由人】中,作者李惠貞曾說過,我們所聚焦的事物,會成為我們的現實。
如果我們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結果,那我們就是將目光都聚焦在了未來中,將自己的現實放到了未來的某個時點。
這種把自己的現實建構在還未實現的事物上,雖然看似瘋狂但卻是我們常常在做的事情。
「未來我一定會……」
「明天我一定要……」
「有一天我會成為……」
一旦理想中的未來沒有如其所願,我們建構的「現實」和真實的體驗將產生一道裂縫,這種理想和真實的差距便會使我們陷入更深的黑暗之中。
因此專注當下並不只是享受過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理解自己所在之處。
我們從來不是存在於未知的未來中,而是身處在你所在的那個當下。
我現在正在房間裡打著這段文字,而你正在手機會電腦上讀著這段文字,無論未來的發展如何,我們現在都只是在這裡做著我們的事。
這篇文的產生,主要是前陣子有點陷入了失去寫作熱情的狀態中。
我到底是為什麼而寫作?
如果文章沒人看,寫作還有意義嗎?
好險最後靠著自律逼自己每天持續寫作,最終在過程中找回了自己的對於寫作的樂趣,找回了以前那種看著自己寫出的文章會感到興奮和開心的成就感。
雖然聽起來會有點自戀,但我認為這種對於自己所愛之事的迷戀甚至是自戀便是享受過程本身的一種證明,正因為你專注的是過程,你才能夠進入這種不在乎最終結果的狀態之中,幫助自己找回初衷。